油條燒湯做法
油條燒湯做法
食材
主料
油條
50g
輔料
蔥
適量
鹽
適量
味精
適量
生抽
適量
干辣椒
適量
步驟
1.準備好油條一根,香蔥洗凈。
2.湯碗里調(diào)入適量干辣椒、鹽、生抽、味精。
3.油條和香蔥切小段。
4.油條放入湯碗內(nèi),注入開水。
5.撒入蔥花即可。
廟會小吃有哪些
著名的北京小吃有:
面食類:艾窩窩、炸醬面、褡褳火燒、驢打滾、豌豆黃、燒麥、麻豆腐、炒疙瘩等。
蒸煮類:豆汁、炒肝、爆肚、鹵煮火燒、燉吊子等
油煎類:油條、炸糕、灌腸、焦圈、姜汁排叉、糖耳朵等
飲品類:酸梅湯、蓮子粥等
【詳述廟會小吃】
豆汁
北京久負盛名的傳統(tǒng)風味小吃。具有色澤灰綠,豆汁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
豆汁是北京具有獨特風味的冬、春季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過去賣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兩種。
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車,同麻豆腐一起賣;售熟者多以肩挑一頭是豆汁鍋,另一頭擺著焦圈、麻花、辣咸菜。
有人說,豆汁是老旗人的吃食,其實喜歡喝豆汁的并不局限于民族,也不拘貧富。舊時,有穿戴體統(tǒng)者,如果坐在攤上吃灌腸或羊霜腸,就會被人恥笑,但在攤上喝豆汁則不足為恥。
賣豆汁的照例是從粉房將生豆汁躉來,挑到廟上,就地熬熟。前邊設個長條案,上擺四個大玻璃罩子,一個放辣咸菜;一個放蘿卜干;一個放芝麻醬燒餅、“馬蹄”(此系另一種形式的燒餅,狀如馬蹄,故名。有椒鹽馬蹄、兩層皮的水馬蹄之分);一個放“小焦圈”的油炸果。案上鋪著雪白桌布,掛著藍布圍子,上面扎有用白布剪成的圖案,標出“×記豆汁”字樣。夏天還要支上布棚,以遮烈日。經(jīng)營者通常為一、二人。不停地向游人喊道:“請吧,您哪!熱燒餅、熱果子,里邊有座兒哪!”
扒糕
扒糕是用蕎麥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小圓坨,如燒餅大,蒸熟后,夏天放在冰上鎮(zhèn)著;冬天則放在爐鐺上,加油炒熱,謂之熱炒扒糕。
夏天賣扒糕的多是與涼粉一起賣,有粉塊、粉皮、還有小撥魚兒。都浸在盛有冷水的大木盆里(該盆系扁圓形,直徑二尺,深不足半尺)。
與賣灌腸、豆汁的一樣,搭棚設座。案上擺著佐料罐:用花椒油炸過的醬油、芝麻醬、醋、蒜汁、芥茉、辣椒油、胡蘿卜絲等。
等到有顧客來吃時,才臨時著上這些調(diào)料。經(jīng)營者僅一、二人,不停地吆喚:“筋道的扒糕,酸辣的涼粉啦,請吧您哪!”
灌腸
灌腸本應是用豬大腸灌上碎肉和淀粉,蒸熟后削片在鐺上用大油煎烙。如后門橋華安居、福興居所賣,質(zhì)量甚精。但廟會上所賣的灌腸卻只用淀粉點上紅□,作成腸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塊在鐺上用極次的湯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里嫩,然后澆上蒜汁鹽水,用竹簽扎著吃。
羊霜腸
羊腸子灌上血,腸子上的油白似秋霜,故名霜腸。過去,羊肉床子里只賣生的,講究的,里邊還灌了羊腦兒、脊髓。小販躉來后,進行加工,燉熟后,狀如小小的紅啞鈴,煞是好看。吃時,加上芝麻醬、醬油、醋、香菜。廟會上,小販多是用一輛獨輪小車,上邊按爐坐鍋,鍋旁擺調(diào)料罐、碗筷。顧客吃的時候可席地而坐,或蹲或站。
茶湯
北京傳統(tǒng)風味小吃。茶湯味甜香醇,色澤杏黃,味道細膩耐品。清嘉慶年間的《都門竹枝詞》中有“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面茶”。老北京講究喝前門外的聚元齋和天橋的茶湯李。
茶湯是炒熟的糜子面,放上紅糖,用滾開的水一沖即成。油茶是用牛油或素油將面粉炒熟,放上糖,用滾開的水一沖。茶湯和油茶都有所謂“八寶”之說。其實就是加上山楂條、青紅絲、葡萄干、核桃瓤、瓜子仁等一些果料,使之香甜可口,別有風味。經(jīng)營此業(yè)的多兼營“藕粉”。
經(jīng)營此業(yè)者,通常是設一把紫銅的大茶湯壺,保證隨時有開水可用。
豆面糕
又名“驢打滾兒”,早年從鄉(xiāng)下傳進城里。是粘糕的一種。其做法是將黃粘米面蒸熟后,攤開□平,撒上熟豆面和紅糖,然后卷起來一切,狀如螺絲轉兒。還有的用豆沙或紅糖包成像雞蛋大小的團子,滾上炒豆面。放在小碟里,有的還澆上“糖稀”。吆喚道:“豆面糕來,要糖錢!”“滾糖的驢打滾啦”!在廟會上經(jīng)營此業(yè)的多系回民,只用一輛手推車,車上的銅活擦的锃光瓦亮,引人注目,以招徠生意。
炒肝
炒肝兒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fā)展而來的北京小吃,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最初吃炒肝時講究沿碗周圍抿并要求搭配著小包子一塊吃,但現(xiàn)在吃炒肝早已沒有那么多講究了。廟會上的賣炒肝的棚子多兼營包子、燒餅。
炸丸子
這是以豆面加上碎粉條炸出的丸子。其吃法有兩種,一種是清湯五香白煮的,還要加上些炸豆腐泡兒,謂之炸丸子炸豆腐。吃的時候放些醋、香菜末和辣椒油。另一種是用煮肉的湯勾上芡,成為鹵煮丸子。吃的時候放些蒜泥。因為吃主兒都是勞動人民,故老北京謂此為“洋車丸子”。后者,有兼營山東大鍋餅的。
老豆腐
通常是把磨好的豆?jié){放在鍋里,點上適量的石膏,便成了很嫩的老豆腐(有如南豆腐)。然后放上芝麻醬、韭菜花、鹵蝦醬、辣椒油等調(diào)料。
上述賣炸丸子、老豆腐的,亦擔亦攤的為多,挑起來是個擔子,放下來是個攤子。營業(yè)時,僅用一根木頭搭起個方形旱傘布棚而已。
豌豆黃兒
豌豆黃分粗、細兩種。北海公園仿膳、漪瀾堂賣的是細豌豆黃兒。廟會上賣的則是粗豌豆黃兒。這是用沙鍋將豌豆煮爛成泥,加上小棗,淀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 一樣的菱形塊,用手推車運至廟會上兜售。由于大多出現(xiàn)在春天的廟會上。因此,人們聽了他們吆喚:“哎,這小棗的豌黃兒大塊的咧!”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因為此種吃食不太衛(wèi)生,所以是個被禁止的品種。現(xiàn)已絕跡。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tǒng)小吃,同蕓豆卷一起傳入清宮。宮里吃的時候通常裝在精致的盒子里,還點綴以金糕。紅黃相間。據(jù)說慈禧喜食。而沿街叫賣的通常加小棗,整塊出售。吆喝“豌豆黃兒哎----大塊的!”豌豆黃顏色淺黃,細膩涼甜,入口即化,是夏季消暑佳品。
廟會上賣的則是粗豌豆黃兒。這是用沙鍋將豌豆煮爛成泥,加上小棗,淀成粉坨,扣出,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用手推車運至廟會上兜售。由于大多出現(xiàn)在春天的廟會上。因此,人們聽了他們吆喚:“哎,這小棗的豌黃兒大塊的咧!”就感到有新春的意味。因為此種吃食不太衛(wèi)生,所以是個被禁止的品種?,F(xiàn)已絕跡。
艾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jīng)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挫。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边€注說:“艾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面粉團成圓形,大小不一,視價而異,可以冷食?!?/p>
廟會上賣愛窩窩的往往也賣元宵、年糕。這是新正食品艾窩窩是將蒸熟的江米搟成小餅,包上冰糖渣兒、山楂糕、芝麻、青梅、摶成元宵形,裹上糯米粉,使之不粘在一起。一般有白糖、澄沙、棗泥的數(shù)種。為區(qū)別起見,上邊都做了紅點記號。廟會上賣艾窩窩的往往也賣元宵、年糕。
此外,還有面茶、杏仁茶、江米粥、炸糕、炸腸、炸蛋、帶湯的糖豌豆。不一而足。以上這些品種,除羊霜腸、粗豌豆黃等個別品種外,大部分都保留下來了,已見諸于近年春節(jié)的新型“廟會”上。
【廟會小吃】
東華門夜市
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咸的,要什么就有什么!涼粉、扒糕、蓮子粥、酸梅湯、紅果酪、杏仁豆腐、烤肉串、烤龍蝦、烤魷魚、炸螞蚱、炸蝎子、炸蠶蛹,又多又全又衛(wèi)生。從新東安市場到東華門大街燈火通明、熱鬧非凡。
護國寺小吃店
從廟會中的“碰頭食”傳下來的北京小吃,經(jīng)過改良得精細起來,沒了過去的“個兒大、經(jīng)吃、一個就飽”的粗糙;墩兒餑餑、棗卷果都小巧可愛;姜汁排叉、糖耳朵可謂是百般玲瓏。
錦芳小吃
從民國創(chuàng)始至今的小吃店,有麻團、杏仁茶、艾窩窩、奶油炸糕、炒疙瘩等等,以元宵最為有名,有山楂、青梅、掛花、豆沙、什錦、奶油、椰蓉等十幾種陷兒。
九門小吃
九門是在過去前門門框胡同的幾家著名老字號的倡議下,由北京小吃協(xié)會出面組織的。里面的老字號有很多,比如年糕楊,奶酪魏,小腸陳,爆肚馮,瑞賓樓褡褳火燒,李記白水羊頭,月盛齋
NO.1江米棍
在農(nóng)村的廟會上總能見到賣江米棍的身影,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機器,發(fā)出跟拖拉機一樣的響聲,一個口放進去大米或者小米,轉眼間另外一個出口處,就“長”出了香酥可口的江米棍!
江米棍是很多人小時候的回憶,那個時候沒有錢買零食,自己家里種的糧食做的江米棍就成了很多孩子童年的主要零食了。怕上火,家長總是還不讓多吃!現(xiàn)在城里賣的都是包裝好的,但是味道卻不如現(xiàn)做出來的!
NO.2炒涼粉
每次逛廟會的時候,總能見到三五成群賣涼粉的小販,其實這些賣涼粉的很多都是附近的村民,自己家里今年的紅薯豐收了,打了芡,做上幾盆上好的涼粉,在家門口賺點買菜錢!
炒涼粉是很多農(nóng)村老一輩人的喜好,所以在炒涼粉的攤位上總能見到一群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再吃,3塊錢來上一份炒涼粉,然后要上1塊錢的水煎包,4塊錢就可以吃的飽飽的,是不是特別實惠呢?
NO.3棉花糖
棉花糖代表著一代人童年的回憶!現(xiàn)在在城市里很少能見到現(xiàn)場制作賣棉花糖的小販了,偶爾見到賣棉花糖的也是包裝好的,花紅柳綠的,什么顏色都有!但是,對于80后來說,都不是那種感覺!
如果想找童年的回憶,那就沒事到農(nóng)村的廟會上轉轉吧,你絕對能找到賣棉花糖的,而且跟小時候的制作、味道一模一樣,只是小時候5毛錢買的,現(xiàn)在恐怕的翻上好幾倍了,誰讓現(xiàn)在的物價都高呢!但是花幾塊錢買個回憶,還是挺實惠的!
NO.4垛子肉
在城里,很多人都喜歡買上一些鹵好的熟牛肉作為下酒菜,但是在農(nóng)村,大家更喜歡去廟會上買上一些垛子肉來下酒,也有地方叫做“小車牛肉”!相對于熟牛肉,垛子肉吃起來更香,嚼起來也更爛!
垛子肉不像熟牛肉一樣,論塊賣。垛子肉都是要多少直接切多少,直接從垛子上切成一片片的薄片,片一定要夠大、夠薄!切上10塊錢的垛子肉,回家配上二兩白酒,這生活絕對是相當滋潤的!
NO.5烤紅薯
烤紅薯絕對是很多人冬天里的最愛,一個剛出爐的烤紅薯,捧在手里暖手,吃在嘴里暖心!前幾年在城里還能見到推著小車叫賣烤紅薯的小販,近兩年已經(jīng)好久沒見過了!
所以想吃烤紅薯,還得去農(nóng)村的廟會上逛逛,農(nóng)村廟會上的烤紅薯,很多都是自己家里種的,所以吃起來特別的甘甜,百吃不膩!烤制的方法也很傳統(tǒng),泥巴糊的爐子,燒碳烤出來,原汁原味的!
NO.6豌豆餡兒
豌豆餡兒可是農(nóng)村廟會上非常搶手的一種特色小吃了!在城里幾乎見不到它的身影!在農(nóng)村的廟會上,很多賣豌豆餡兒的小販都是推著一輛平板車或者三輪車,上邊放著一個板子,擺放著切好的豌豆餡兒!
豌豆餡對于成年人的誘惑倒不是很大,但是非常受老人和孩子的喜歡,吃起來沙沙的,口味兒甜甜的!還有一股子柿餅的甜味!如果有機會去農(nóng)村逛廟會,別忘了給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帶些豌豆餡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