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葉生產(chǎn)的歷史演變(茶葉發(fā)展歷史)
茶葉發(fā)展歷史
我國通常把茶葉按照加工工藝的不同分為六大基本茶類,外加再加工茶類與代用茶類,七個茶類的制作方法各有不同,詳述如下:
一、 綠 茶
綠茶是我國生產(chǎn)的主要茶類之一。歷史悠久,產(chǎn)區(qū)廣、產(chǎn)量多、品質(zhì)好、銷區(qū)穩(wěn),這是我國綠茶生產(chǎn)的主要特點。
加工方法
綠茶制作過程雖因不同成品特色的制作要求不同各異,但主要過程是一致的。均分為殺青、揉捻和干燥三道工序。
根據(jù)殺青和烘干的方法不同,綠茶可分為炒青、蒸青、烘青、曬青四大類。其生產(chǎn)工藝流程如下:
A、炒青:鮮葉→炒鍋(滾筒)殺青→揉捻(做形)→炒鍋(滾筒)→干燥
B、烘青:鮮葉→殺青→揉捻→烘干(火爐或燒機)
C、蒸青:鮮葉→蒸汽殺青→揉捻→干燥
D、曬青:鮮葉→殺青→揉捻→曬干
1、殺青 在幾道主要的工序中,殺青是為徹底破壞細胞中酶的活性,制止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以便獲得綠茶應有的色、香、味;二是散發(fā)青氣、發(fā)展茶香;三是改變?nèi)~子內(nèi)含成分的性質(zhì),促進綠茶品質(zhì)的形成;四是蒸發(fā)一部分水分,使葉質(zhì)變?nèi)彳?,增加韌性,便于揉捻成形。
2、揉捻 目的是為了卷緊茶條,縮小體積,為干燥成形打好基礎,適當破壞葉組織,既要茶汁容易泡出,又要耐沖泡。
3、干燥 干燥是決定綠茶品質(zhì)的最后一關?!案稍铩边@個名詞,在制茶過程中不能簡單的認為僅是除去茶葉中的水分,而是在蒸發(fā)水分的同時,除了外形上有顯著改變以外,葉內(nèi)發(fā)生著復雜的熱物理變化。
二、 黃 茶
黃茶在古時候有兩種,一是茶樹品種的關系,芽葉發(fā)黃;二是制作中悶黃?,F(xiàn)在稱之為黃茶的主要根據(jù)有兩點:首先由工序中心“悶黃”作用而定;其次是由“黃湯黃葉”的品質(zhì)特征來源。凡具備上述兩點,才稱得上黃茶。
加工方法
黃茶的制作技術要求,鮮葉嫩度和大小一致,制工精細,包裝考究。品質(zhì)特征除了共同點黃湯黃葉外,各種黃茶的造形和香味各有特點。
黃茶的特色工序是“悶黃”。指在鮮葉殺青將酶的活性充分破壞后,使葉片在濕熱作用下,葉綠素破壞,多酚類化合物和其它內(nèi)含物進行轉(zhuǎn)化,及發(fā)生非酶促氧化反應,便芽葉呈現(xiàn)黃色??傮w說來,黃茶的制作工藝主要包括殺青→揉捻→悶黃→復揉→烘干幾道工序。從發(fā)酵程度上來說,黃茶屬后發(fā)酵茶。
在黃茶制作過程中,葉綠素是不穩(wěn)定的化合物,熱化學作用會引起氧化、裂解、置換等而被破壞,使綠色減少,黃色更加顯露出來,是黃茶呈現(xiàn)“黃湯黃葉”品質(zhì)特征的主要原因。另外,糖類和氨基酸的含量都發(fā)生顯著變化,這些物質(zhì)的轉(zhuǎn)化對黃茶的香味起著重要作用。
三、 黑 茶
黑茶是六大茶類之一,也是我國特有的一大茶類。生產(chǎn)歷史悠久,產(chǎn)區(qū)廣闊,銷售量大,品種花色很多。成品茶現(xiàn)有天尖、貢尖、黑磚茶、花磚茶、特制茯磚茶、湖北青磚茶、云南緊茶等。黑茶是我國的主要邊銷茶,又稱“邊茶”。主銷內(nèi)蒙、西藏、新疆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加工方法
黑茶的初制,分殺青、初揉、渥堆、復揉和干燥五道工序。其品質(zhì)要求:外形條索卷折,色澤黃褐油潤,忌暗褐;內(nèi)質(zhì)香味純和,湯色橙黃,葉底黃褐,忌紅葉。
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關鍵性工序,與紅茶的“發(fā)酵”不同,而是堆大堆緊,渥堆時間長,并先通過殺青,在抑制酶促作用的基礎上,進行渥堆,是黑茶特有的制造技術。
黑毛茶經(jīng)分級整理后,便可壓制成型,制成形狀各異的成品黑茶。
四、 白 茶
白茶是福建省外銷特種茶之一。臺灣也有少量生產(chǎn)。白茶制法特異,不炒不揉。成茶滿披銀毫,呈白色,第一泡茶湯清淡如水,故稱白茶。
近代白茶據(jù)載已有二百多年歷史,1796年已有白茶生產(chǎn)。依鮮葉嫩度不同制成的成茶花色有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和壽眉。純用大白茶或水仙品種肥芽制成的稱“銀針”;以大白茶品種的一芽二葉初展嫩梢制成的稱“白牡丹”;以菜茶嫩梢一芽二三葉制成的稱“貢眉”;制銀針時剝下的葉片制成的稱“壽眉”。
加工方法
白茶的制作工藝一般分為萎凋、干燥兩個主要工序,成品外形身披白毫,湯色清淡泛黃,滋味甜綿純爽,葉底微黃。從發(fā)酵程度上分,白茶屬微發(fā)酵茶。
五、 青 茶
青茶主產(chǎn)我國的福建、臺灣和廣東。青茶的品種花色眾多,皆以茶樹品種命名。烏龍品種采制的稱之為烏龍,水仙品種采制的稱之為水仙,鐵觀音品種采制的稱之為鐵觀音。同一茶樹品種因生長地區(qū)不同質(zhì)量大不一樣,所以在青茶品種花色之前都冠以地區(qū)名稱加以區(qū)別。如安溪鐵觀音,武夷水仙,廣東鳳凰單樅等。
為了方便對外貿(mào)易,除了最優(yōu)和最差的品種外,其余的良種混合采制成一個花色品種,稱為“色種”。
加工方法
青茶總的制造過程是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干。其中做青是青茶的特有作業(yè)工序,是青茶品質(zhì)特征形成的關鍵工序??梢哉f沒有做青工序也就沒有青茶的品質(zhì)特征。
安溪鐵觀音
閩南青茶也是以茶樹品種命名,鐵觀音品種采制的稱鐵觀音,烏龍、水仙等品種采制的稱烏龍、水仙 。但是也有品種名稱與產(chǎn)品名稱不同的,如佛手品種采制的叫香椽,黃旦品種采制的叫黃金桂,還有許多混合品種采制的,制成的茶葉統(tǒng)稱為“色種”。
閩南青茶中,鐵觀音品質(zhì)最佳,為閩南青茶之冠,而烏龍品質(zhì)最差,其他花色居中。鐵觀音品種屬無性繁殖系,生長在福建安溪縣范圍內(nèi)的品質(zhì)最優(yōu),所以閩南青茶應以安溪鐵觀音為代表。
武夷巖茶
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縣的西南,山上多巖石,茶樹生長在山坑巖壑之間,采制的青茶稱為“巖茶”。巖茶外形條索粗壯緊實,色澤沙綠密黃,鮮潤光澤,泛“寶色”。不帶嫩葉和粗老葉,莖梗干凈?;ü阌舾唛L,滋味濃醇甘爽,后味長具“巖韻”。湯色橙黃顯金圈。葉底肥厚、柔軟、透明、綠蒂黃底邊鑲紅。
廣東鳳凰單樅
廣東青茶主要產(chǎn)地是汕頭地區(qū),以潮安、饒平、陸豐為主產(chǎn)縣,產(chǎn)量占全省70%以上。主要品種有:廣東鳳凰水仙、梅占、茗花、奇蘭、黃旦、鐵觀音、烏龍以及福建水仙等20多個適制品種。其中鳳凰單樅以香高味深耐泡著稱,品質(zhì)特佳,馳名中外。
鳳凰水仙的品質(zhì)特征是:外形條索卷曲緊結(jié)而肥壯,色澤清褐,湯色黃艷而顯綠,滋味鮮爽濃郁甘醇,有天然花香,葉底青葉紅鑲邊。耐沖泡,連泡十余次,仍有香氣,甘味久遠。
臺灣烏龍
臺灣除烏龍茶外,還有包種,變色程度比烏龍輕,其制法與烏龍相類似。另外臺灣還有鐵觀音品種,仿安溪鐵觀音制法。在青茶類中,臺灣烏龍茶變色程度最重,紅色部分占全葉的56%,甚至達60~70%,包種為最輕,為13%,臺灣鐵觀音居中,為30%左右。
臺灣烏龍,白毫較多,呈銅褐色,湯色橙紅,滋味濃醇,尤以馥郁的清香冠臺灣各種茶類之上。因臺灣氣候溫暖,一年可四季采摘,春茶因雨水過多,色澤、湯色皆不好,香氣低,品質(zhì)最劣。夏茶晴天多,品質(zhì)最好,湯色鮮麗,香味濃烈,形狀整齊,白毫多。秋茶品質(zhì)次于夏茶,但香氣較高。冬茶品質(zhì)和春茶相似,香低,次于春茶。
六、 紅 茶
紅茶是我國生產(chǎn)和出口的主要茶類之一,素以香高、色艷、味濃馳名世界。我國紅茶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切細紅茶和紅磚茶等。
加工方法
紅茶的制作分萎調(diào)→揉捻→發(fā)酵→干燥四道基本工序。各地工夫紅茶形質(zhì)雖異,但其制法基本相同。鮮葉加工過程,是根據(jù)鮮葉內(nèi)在的化學成分及其變化規(guī)律,人為地創(chuàng)造變化條件,促進紅茶特有的色、香、味、形的形成。鮮葉加工是一個復雜的發(fā)展過程,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對紅茶色、香、味的形成起主導作用。
在紅茶制作中,“發(fā)酵”工序是其品質(zhì)特征形成的重要工序。目的在于促進內(nèi)含物發(fā)生深刻變化。為形成紅茶特有的色、香、味品質(zhì)準備基質(zhì)。紅茶發(fā)酵的實質(zhì)是以多酚類化合物深刻氧化為核心的化學變化過程。這一化學變化的結(jié)果,就是產(chǎn)生茶黃素、茶紅素以及茶褐素等產(chǎn)物,從而形成了紅茶“濃、強、烈”及“紅湯紅葉”的品質(zhì)特征。
七、再加工茶(代表:花茶制法)
花茶是選用香花和茶葉窨制而成,亦稱熏花茶或香花茶,簡稱花茶。
花茶種類繁多,一般以所用香花定名,主要有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白蘭花茶、玳玳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等。上述每種花茶又因所用茶類(原料)不同,有著各種不同的產(chǎn)品。如茉莉大方、玫瑰紅茶、桂花烏龍、桂花龍井等等。
各種花茶的香味各具特色,但對于花茶的品質(zhì)要求是基本一致的。高級花茶均要求香氣鮮濃、持久純正;滋味濃醇鮮爽;湯色清徹明亮;葉底嫩勻明亮。
加工方法
花茶種類很多,窨制方法大同小異。茲以茉莉花茶為例,略述窨花技術。
窨制程序:茶坯→復火→白蘭花打底→窨茉莉花→通花散熱→收堆續(xù)窨→出花篩分→烘干。
(1)、茶坯處理 主要為茶坯烘干和冷卻。烘干的目的有二:一為茶坯干燥,增加吸香能力;二為烘后保持一定茶溫,便于香花吐香。
(2)、鮮花處理 采花時間宜遲不宜早,因為茉莉花習性是夜間開放,故在下午3點左右開采最宜,從而既保證了鮮花在夜間準時開放,又能保證了鮮花足夠的成熟度。鮮花采摘后,要及時進行分級與“養(yǎng)花”。
(3)、花茶窨制 茶坯攤置與鮮花養(yǎng)護工作完畢,便進入實質(zhì)性操作階段——窨制。
窨花拼和 將茶坯與鮮花按一定的比例拼和,一般每一窨次每擔茶坯下30~50斤鮮花為宜,但也有高檔茶下 80斤甚至更多的。拼和拌勻后一般以625px左右的堆高為宜,從而使茶堆在鮮花呼吸作用下逐步升溫,完成鮮花吐香、茶坯吸香的過程。
通花散熱 由于鮮花呼吸作用,窨品堆溫度會不斷升高,但溫度過高會使鮮花吐香停滯而產(chǎn)生“悶死”或“燒花”現(xiàn)象,故當窨品堆溫度達到45OC左右時,要適時將窨品堆攤開,散發(fā)熱量,這種方法叫“通花散熱”,簡稱“通花”。正確掌握在窨品的“通花散熱”,是提高花香味濃、鮮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收堆續(xù)窨 通花散熱后,當窨品溫度下降到35~38OC時,為使茶葉繼續(xù)吸收花香,再將攤開的窨品重新堆起來,這一過程叫做收堆續(xù)窨。
起 花 當鮮花的大部分香氣被茶坯吸收,花瓣也趨于萎蔫時,要將花與茶坯進行及時的分離,以防花渣產(chǎn)生的氣味污染茶坯。起花操作時間要盡量縮短,并對起花后的茶坯及時干燥。
復火干燥 茶坯在吸收花香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水分,一般由原來的5%左右升至13~15%。此時的茶坯不僅含水量高,而且有一定的溫度,極易氧化變質(zhì),因此要及時干燥。
以上過程,在窨花技術上稱為“一窨”,如此反復則為二窨、三窨,一般花茶檔次越高,窨次越多。
提 花 經(jīng)過一至多次窨花的茶葉,最后用少量的鮮花(一般按8~10斤/擔)再窨一次,此次窨花不經(jīng)“通花”,當茶坯含水量達到成品要求時即行“起花”,且不用干燥而成成品。此謂提花。
提花的主要目的是增強花茶的表面香氣,以提高花茶的鮮靈度。提花對花的要求非常高,必須選粒大飽滿、花色潔白、質(zhì)好的鮮花,水花不能用于提花?;ú璧闹谱鞴に囍兄恍枰淮翁峄?,有些高檔茶甚至不提花而直接出成品。
八、代用茶
代用茶:是指選用可食用植物的葉、花、果(實)、根莖等,采用類似茶葉的飲用方式(通過泡、煮等方式來飲用)的一類產(chǎn)品的俗稱。代用茶分為葉類、花類、果類和根莖類以及多方配伍類等多種成品形態(tài)。
同于茶的飲用方式,一般由衛(wèi)生部規(guī)定的食品分類中的“藥食同源類”、“可用于保健品類”兩類物品中的單種或多種物品組成,用這些植物的根、莖、葉或者果實制成的茶制品。單品初制多由烘干制作而成,然后以達到不同的保健目的而單方或多方配伍供人飲用。
茶葉發(fā)展歷史書
唐代
《茶經(jīng)》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
此書是關于茶葉生產(chǎn)的歷史、源流、現(xiàn)狀、生產(chǎn)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辟的農(nóng)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術,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
作品名稱
茶經(jīng)
外文名
The Classic of Tea
作品別名
茶論
作者
陸羽
創(chuàng)作年代
公元780年
作品出處
茶經(jīng)
文學體裁
雜記
茶葉發(fā)展歷史插畫
立春
立春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這一天后,草木復蘇,萬物始生,春天到來。
“一年之計在于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儀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東方的芒神,祈求豐收。
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樹梢多了一絲綠意,忙碌的春耕也開始了。
“雨水節(jié),回娘家”,出嫁的女兒要帶著老公,提著兩把藤椅和“罐罐肉”,回娘家看父母,有孩子的,還要為自己的兒女拉保保(保保則是干爹)。
以前人們都有一個為自己兒女求神問卦的習慣,看看自己兒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個干爹。而找干爹的目的,則是為了讓兒子或女兒順利,健康的成長。
驚蟄
正如其名中的“驚”,轟轟轟,冬眠的小動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為莊稼防蟲,這一天,還要“打小人”驅(qū)走霉運。
因為“梨”與“離”同音,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驚蟄這天,吃梨成了保留節(jié)目。
春分
春分一天,晝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會在這一天校對度量衡器具。
此外,每年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著同樣一個游戲:讓圓滾滾的雞蛋立起來。
這個看似簡單又高難度的游戲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
清明
清明是入節(jié)日的特殊節(jié)氣。
這日的很多習俗與郊游踏青有關:蕩秋千、放風箏、蹴鞠、插柳。
清明這個節(jié)氣很糾結(jié),既有思念故人的悲傷,又有踏青賞景的愜意,黃庭堅就寫了“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p>
谷雨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jié)氣。巴蜀等地開始下起夜雨。
除了農(nóng)作,古人們在谷雨做的事情還很多:青年婦女要“走谷雨”,即野外散步;南方要采谷雨茶,傳說可以清火、明目,還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
立夏
“槐柳陰初密”,立夏之后,萬物從初生進入了繁茂。
其實,按氣象學意義,立夏并不是就到了夏天。
不少人愛吃的茶葉蛋是因“立夏”而來,它可是這天最經(jīng)典的食物,聽說立夏日吃了雞蛋可以祈禱夏日平安。
不過,很多胖紙應該很不喜歡這個立夏,因這一天要“秤人”,這個殘忍習俗的“始作俑者”據(jù)說是諸葛亮。
小滿
“滿”,此時,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經(jīng)開始飽滿。不過,又有個“小”字,所以它們還要等段時間才能成熟。
“立夏小滿正栽秧”,小滿正是插水稻的季節(jié),而農(nóng)民們最重要的,就是保證稻田里的水的充足,“小滿不滿,干斷思坎”。
芒種
芒種很忙,既有大麥、小麥等要搶著收割,又有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要忙著播種。
此時正值梅子成熟,而梅子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從夏朝開始,芒種時節(jié)便有了煮梅的習俗,酸梅湯也成了夏季最好的消暑食品。
夏至
“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達最長,之后就慢慢縮短。
雖然如此,夏至卻還不是最熱的時候,不過,由于空氣對流旺盛,尤其是午后或者傍晚,易下起雷陣雨,就像劉禹錫筆下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小暑
“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毙∈钣卸酂?,看陸游這句詩便知。
小暑的標志是出梅、入伏。過后,就是三伏天。
不過,小暑也是個碩果累累的日子。農(nóng)民勞作半年終于可以嘗到新稻谷了。
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極端天氣如旱、澇、風災也十分頻繁,因此,農(nóng)民們要看準時機,搶收搶種,抗旱排澇。
不過,他們也會忙里偷閑,用吃來犒勞自己。
浙江臺州人吃姜汁來去除體內(nèi)濕氣,廣東人則吃燒仙草來消暑,而福建莆田人卻要反其道而行之,吃熱性的荔枝、羊肉來“以毒攻毒”。
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也預示著豐收的開始。
宋代,立秋這天宮內(nèi)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nèi),等到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
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這一天的風俗很多,例如摸秋,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可在夜里到田園摸索摘取瓜豆。
摸南瓜,易生男;摸扁豆,易生女;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處暑
“處”含有躲藏、終止之意,“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jié)束,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jié)。
就連天上的那些云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云成塊。
民間向來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說,其間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白露
天氣漸轉(zhuǎn)涼,會在清晨時分發(fā)現(xiàn)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jié)在上面,故名白露。
白露期間,各地的習俗也有不同。
例如,舊時南京人十分青睞“白露茶”,而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
每年白露節(jié)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秋分
秋分時節(jié),我國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進入涼爽的秋季,氣溫也一次次下降。正如可謂“一場秋雨一場寒”。
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fā)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
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jié)氣的禁忌也總結(jié)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寒露
寒露時節(jié),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jié)成霜了。
此時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
從中醫(yī)的角度講,此時這節(jié)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應該注重養(yǎng)生,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
霜降
霜降節(jié)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xiàn)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
這時,養(yǎng)生保健尤為重要,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jié)氣對我們的影響。
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要吃紅柿子,在當?shù)厝丝磥恚@樣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
立冬
立冬,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有農(nóng)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
漢族民間以冬至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物。
另外老話常說“今冬麥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這時節(jié)正是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
小雪
小雪時,腌臘肉是南方人最熟悉的民俗。所謂“冬臘風腌,蓄以御冬”,小雪后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干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
另外吃糍粑也是南方在小雪的習俗,糍粑最早是農(nóng)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糍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大雪
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
到了這個時段,往往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qū),會降大雪,甚至暴雪。
凍雨(雨凇)、霧凇等特殊氣候現(xiàn)象也成為該時節(jié)的獨特景觀。
此時,“觀賞封河”也是北方獨特的景觀。到了大雪節(jié)氣,北方河里的水往往都被冰凍起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
冬至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點到達一年的最南端,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而南方則是吃湯圓。
民間有從冬至日開始“數(shù)九”的習俗,宮廷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冬至也是養(yǎng)生的大好時節(jié)。
小寒
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根據(jù)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jié)氣,只有少數(shù)年份的大寒氣溫低于小寒的。
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lián)、剪窗花,購置年貨,為春節(jié)做準備。
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diào)養(yǎng)身體的做法。
大寒
大寒是最后一個節(jié)氣,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
這一節(jié)氣中,比較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食補”,八寶飯,芪杞燉子雞,羊肉燉白蘿卜,紅杞田七雞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備的佳品。
茶葉發(fā)展歷史文化
《茶經(jīng)》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于茶葉生產(chǎn)的歷史、源流、現(xiàn)狀、生產(chǎn)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辟的農(nóng)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
茶葉發(fā)展歷史英文論文
六堡茶受到越來越多茶友喜愛,而許多北方茶友曾問到,六堡茶的“堡”字到底讀“bǎo”,“pù” 還是“pào”?在查閱文獻資料的時候發(fā)現(xiàn),關于六堡茶的“堡”,有三種念法:“bǎo”,“pù” 和“pào”。
1.在一些文獻如專業(yè)論文中,六堡茶被翻譯成英文的時候,按拼音的寫法即“LIU BAO TEA”,并也成為一些海外茶友的英文交流中約定俗成的叫法。
2.早在六、七十年代出口海外的六堡茶,就被寫作“LIU-PAO TEA”,沿襲這一習慣念法,目前無論在出口海外還是相關規(guī)定,在商品包裝用到“六堡茶”這個詞的時候,通常翻譯作“LIU-PAO TEA”。
3. 還有一種是在專業(yè)的文獻中,如在陳宗懋院士主編的《中國茶葉大辭典》中,關于“六堡”的標注是 “LIU PU” 。資深茶人彭慶中老師說道,這種讀法,可能因為著書者當時不明確梧州當?shù)厝藢αげ璧哪罘ê偷孛売桑闯R?guī)理解,如“堡”字用作地名的時候,就念“pù”,所以就把“六堡”翻譯成“LIU PU”。
劃重點!盡管有不同的讀法,但就規(guī)范和梧州本地沿用的習慣叫法而言,六堡茶的“堡”字讀“bǎo”;作為商品標注的時候,“六堡茶”的中文拼音為liù bǎo chá,英文譯作LIU-PAO TEA。
茶葉發(fā)展歷史教案
幼兒園二十四節(jié)氣白露的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二十四節(jié)氣。
2.學習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白露,了解與白露有關的習俗,感受白露帶給我們的文化情趣。
3.學生熟讀有關白露的詩句、諺語。
活動準備:
教師搜集白露的由來有關資料,制作PPT。
學生向老人了解白露的民間活動,搜集有關白露的古詩和諺語。
活動設計:
一、導入
1.認識二十四節(jié)氣。
教師介紹:二十四節(jié)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而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nóng)事的補充歷法,根據(jù)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zhuǎn) 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共有二十四個節(jié)氣。
2、出示“二十四節(jié)氣歌”,認識二十四節(jié)氣。
二、了解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白露”。
1.出示課件,介紹白露。
師:白露是九月的頭一個節(jié)氣。露是由于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jié)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jīng)轉(zhuǎn)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jīng)到來了。因為白天的溫度雖然仍達三十幾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幾度,兩者之間的溫度差達十多度。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币馑际钦f,白露前后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2.ppt出示白露的相關圖片,說說這個節(jié)氣有什么特點?
3.小組討論交流總結(jié),選派發(fā)言人匯報。
(植物開始有露水進入白露節(jié)氣后,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zhuǎn)守為攻,暖空氣逐漸退避三舍。冷空氣分批南下,往往帶來一定范圍的降溫幅度。人們愛用“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的諺語來形容氣溫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三、介紹白露有關的風俗。
1.通過學生課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
2.教師PPT出示。
節(jié)氣習俗
祭祀禹王
每年的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jié),這里會舉行祭禹工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兩祭的規(guī)模為最大,每次歷時一周。屆時,人們就會趕廟會、打鑼鼓、跳舞蹈。而在山西沿黃河一帶,人們在祭禹王的同時,也要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以祭拜諸神來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白露茶
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白露時節(jié)的茶樹經(jīng)過夏季的酷熱,此時正是它生長的最佳時期。舊時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因而每到此時,有些老茶客就會聚在一起,細品香茗,體驗傳統(tǒng)之美。
師總結(jié):白露是一個特殊的節(jié)氣,因此我們一定要做個有心人來了解它的特點。
四、有關白露的詩詞及農(nóng)諺。
1.學生展示自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白露的古詩、諺語。
2.教師出示:
3.學生自由朗讀,并當堂嘗試背誦。
4.請學生說一說你知道那些有關白露的諺語。
白露滿地紅黃白,棉花地里人如海,
杈子耳子繼續(xù)去,上午修棉下午摘。
早秋作物普遍收,割運打軋莫懈怠。
底肥鋪足快耕耙,秸稈還田土里埋。
高山河套瘠薄地,此刻即可種小麥。
白菜蘿卜追和澆,冬瓜南瓜摘家來。
5.全班齊讀古詩詞。
五、教師總結(jié)。
同學們,我們只有掌握了每個節(jié)氣的特點,深入了解每個節(jié)氣我們要注意的地方,并了解有關節(jié)日的習俗,做一個懂得生活,熱愛生活的人。
六、作業(yè)設計
1.選擇兩首古詩、三條諺語進行背誦。
2.課后積累在自己的積累本上。
茶葉發(fā)展歷史的資料
中國茶始于神農(nóng),興于唐宋。據(jù)研究,在商朝周武王聯(lián)合部落尊長伐紂,尊長就曾進貢茶葉。西晉(公元265-316年)已有貢茶的記載,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也記有貢茶。到了唐朝,開始有名茶的記載。各朝代有關名茶的著作如下:(一)唐朝(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肇著《唐國史補》、陸羽著《茶經(jīng)》(公元775-780年)以及詩人李白、盧仝、白居易、杜牧等的詩歌中,均有名茶記載。(二)宋朝(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床史·食貨志》、歐陽修著《歸田錄》、葉夢得著《辟暑錄語》、宋徽宗著《大觀茶記》、蔡襄著《茶錄》、宋子安《東溪試茶錄》、黃儒《品茶要錄》、唐庚《斗茶記》、熊藩《宣和北苑貢茶錄》、趙汝礪《北苑別錄》,均有名茶記載。條萊垍頭
(三)元朝(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馬臨《文獻通考》對名茶和茶的產(chǎn)地作了記載。西湖龍井始于元代,虞集的《游龍井》詩中有記載。萊垍頭條
(四)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277年。有關茶葉的專著很多,達五、六十種,記載的名茶也多。其中以顧元慶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著的《茶譜》和屠隆于萬歷十六年(公元1590年)撰的《茶箋》,以及許次紓于萬歷二十五年撰寫的《茶疏》這三部書中記載較多。萊垍頭條
(五)清朝(公元1644-1911年):共268元。有《廣群芳譜茶譜》、陸廷燦所撰《續(xù)茶經(jīng)》,彭昌運的君山茶詩。萊垍頭條
據(jù)查證,清朝以后,傳統(tǒng)名茶沒有間斷,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其中有綠茶類:西湖龍井、廬山云霧、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太平猴魁、信陽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恩施玉露、長溪珍眉等;黃茶類:君山銀針;黑茶類:云南普洱茶、蒼梧六堡茶、湖南天尖;白茶類:白毫銀針、白牡丹;青茶類: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閩北水仙、鳳凰水仙;紅茶類:祁門紅茶。茶葉隨著時代的興衰而時興時敗,特別是戰(zhàn)爭年代,民不聊生,茶園荒芫,名茶得不到發(fā)展,反而有的停產(chǎn)失傳。新中國成立后,百業(yè)俱興,特別是近年來,傳統(tǒng)的歷史名茶得以恢復,新創(chuàng)制的名茶如雨后春筍,這些品質(zhì)優(yōu)異、風味獨特的名茶,不斷滿足了消費者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同時也推動了名茶加工技術的提高和發(fā)展。頭條萊垍
茶葉發(fā)展歷史漫畫
1、《天官賜福》
2、《魔道祖師》
3、《穿書自救指南》
4、《一人之下》
5、《非人哉》
6、《狐妖小紅娘》
7、《萬圣街》
8、《羅剎街》
9、《時光代理人》
10、《百妖譜》
11、《兩不疑》
12、《刺客伍六七》
13、《羅小黑戰(zhàn)記》
14、《喜羊羊與灰太狼全系列》
15、《全職法師》
16、《妖怪名單》
17、《十萬個冷笑話》
18、《仙王的日?!?/p>
19、《元龍》
20、《一念永恒》
21、《暗界神使》
22、《畫江湖之不良人》
23、《鎮(zhèn)魂街》
24、《啞舍》
25、《從前有座靈劍山》
26、《天寶伏妖錄》
27、《秦時明月全系列》
28、《神魄》
29、《龍族》
30、《白蛇:緣起》
31、《風靈玉秀》
32、《西行紀》
33、《通靈妃》
34、《斗羅大陸》
35、《黑白無雙》
36、《納米核心》
37、《靈籠》
38、《斗破蒼穹》
39、《武庚紀》
40、《全職高手》
41、《京劇貓》
42、《星游記》
43、《魁拔》
44、《尸兄》
45、《中國驚奇先生》
46、《星辰變》
47、《天行九歌》
48、《眷思量》
49、《死靈編碼》
50、《龍之谷》
51、《泡芙小姐》
52、《武動乾坤》
53、《靈契》
54、《勇者大冒險》
55、《妖神記》
56、《王牌御史》
57、《大主宰》
58、《成龍歷險記》
59、《我的微信連三界》
60、《賀少的閃婚暖妻》
61、《少年歌行》
62、《萬渣朝凰》
63、《靈域》
64、《萬界仙蹤》
65、《戒魔人》
66、《神武天尊》
67、《邪王追妻》
68、《霧山五行》
69、《長歌行》
70、《茶啊二中》
71、《相思》
72、《空山鳥語》
73、《那年那兔那些事》
74、《擇天記》
75、《少年錦衣衛(wèi)》
76、《快把我哥帶走》
77、《雄兵連之乾坤篇》
78、《太乙仙魔錄》
79、《女武神的餐桌》
80、《我家大師兄腦子有坑》
81、《人偶學園》
82、《戰(zhàn)雙帕尼尼》
83、《拾憶長安·明月幾時有》
84、《漢化日記系列》
85、《大理寺日志》
86、《請吃紅小豆吧!》
87、《凸變英雄》
88、《廢柴狐阿桔 》
89、《我是江小白》
90、《沒出息的陰陽師一家》
91、《南煙齋筆錄》
92、《山海師》
93、《仙王的日常生活》
94、《王者?別鬧!》
95、《如果歷史是一群喵 1-3季 》
96、《萌妻食神》
97、《陰陽師·平安物語》
98、《小綠和小藍 》
99、《異常生物見聞錄》
100、《迷域行者》
101、《山河劍心》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