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是從多高的空中落下的?
是的。。因為1.(雪)雪是人民最常見的固態(tài)降水現(xiàn)象。它是從云中降落的具有六角形白色結晶的固態(tài)降水物。它常發(fā)生在冬半年,是我國北方冬季主要降水。 雪的種類 雪,是白色不透明的六出分枝的星狀,六角形片狀或柱狀結晶的固態(tài)降水。降水強度變化較緩慢。在不同太冷的天氣里,常成團(似棉絮狀)降落。通常根據(jù)能距離和降水強度可將雪分為小雪、中雪和大雪。我國氣象上規(guī)定,下雪時,水平能見距離在1000米或以上、24小時內(nèi)雪量小于或等于2.5毫米的為小雪。水平能見距離在500-1000米之間、24小時內(nèi)雪量為2.5-5.0毫米的為中雪。水平能見距離小于500米、24小時內(nèi)雪量大于5毫米的為大雪。 陣雪,指降雪時間短促、強度變化很大、開始和終止都較突然的雪。雪的成因 雪主要產(chǎn)生于溫度在0℃以下的云中,其形成過程與雨相似。但是,自云底至地面的空氣溫度需在0℃或以下。雪與天氣 雪的產(chǎn)生與大范圍的冷暖空氣的交緩有關。當冷暖空氣勢均力敵,且空氣溫度較大時,往往形成雨夾雪。這樣,降雪時間較長,就有“雨夾雪,落勿歇”等說法。當冷空氣勢力較強,地面氣溫下降到0℃或以下時,往往形成冷空氣勢力較強,地下氣溫下降到0℃或以下時,往往形成雪。此時,暖空氣被近南撤,天氣轉晴,就明“落雪見晴天”等說法。當冷空氣勢和很強,一般雪下得較大,暖空氣迅速南撤,天氣很快轉情,并且持續(xù)時間長,就有“大落大晴,小落小晴”的說法。 此外,降冬季節(jié)田野上氣溫很低,天氣很干,不利于作物越冬,下雪則能使作用在0℃附近的適且環(huán)境中生活,且使田中墑情好轉,來年定能獲得好收成。初春時節(jié),正值越冬作物返青,下雪會凍傷作物,影響收成。因此,就有“冬季雪滿天,來歲是豐年”、“冬雪是個寶,春雪是把刀”等說法。 2.(雨)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云是由許多小水滴和小冰晶組成的,雨滴和雪花就是由它們增長變大而成的。那么,小水滴和小冰晶在云內(nèi)是怎樣增長變大的呢?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們主要是靠繼續(xù)凝結和互相碰撞并合而增大的。因此,在水云里,云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很厚,云滴濃密,含水量多,這樣,它才能繼續(xù)凝結增長;其次,在水云內(nèi)還需要存在較強的垂直運動,這樣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并合的機會。而在比較薄的和比較穩(wěn)定的水云中,云滴沒有足夠的凝結和并合增長的機會,只能引起多云、陰天,不大會下雨。 在各種不同的云內(nèi),其云滴大小的分布是各不相同的,造成云滴大小不均的原因就是周圍空氣中水汽的轉移以及云滴的蒸發(fā)。使云滴增長的因素是凝結過程和碰撞并和過程,在只有凝結作用的情況下,云滴的大小是均勻的,但由于水汽的補充,使某些云滴有所增長,再加上并和作用的結果,就使較大的云滴繼續(xù)增長變大成為雨滴。雨滴受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下降,當有上升氣流時,就會有一個向上的力加在雨滴上,使其下降的速度變慢,并且一些小雨滴還可能被帶上去。只有當雨滴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時,才能下降到地面,形成降雨。 3.(露)在溫暖季節(jié)的清晨,人們在路邊的草,樹葉及農(nóng)作物上經(jīng)??梢钥吹降穆吨椋兑膊皇菑奶炜罩薪迪聛淼?。露的形成原因和過程與霜一樣,只不過它形成時的溫度在0°C以上罷了。 在0°C以上,空氣因冷卻而達到水汽飽和時的溫度叫做露點溫度。在溫暖季節(jié)里,夜間地面物體強烈輻射冷卻的時候,與物體表面相接觸的空氣溫度下降,在它降到露點以后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為這時溫度在0°C以上,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結成水滴附著在地面物體上,這就是露。 露和霜一樣,也大都出現(xiàn)于天氣晴朗、無風或微風的夜晚。同時,容易有露形成的物體,也往往是表面積相對地大的、表面粗糙的、導熱性不良的物體。有時,在上半夜形成了露,下半夜溫度繼續(xù)降低,使物體上的露珠凍結起來,這叫做凍露。有人把它歸入霜的一類,但是它的形成過程是與霜不同的。 露一般在夜間形成,日出以后,溫度升高,露就蒸發(fā)消失了。 在農(nóng)作物生長的季節(jié)里,常有露出現(xiàn)。它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是有益的。在我國北方的夏季,蒸發(fā)很快,遇到缺雨干旱時,農(nóng)作物的葉子有時白天被曬得卷縮發(fā)干,但是夜間有露,葉子就又恢復了原狀。人們常把雨露并稱,就是這個道理。 4.(霜) 在夜間,地面上的草、木、石塊等物體由于向外輻射熱量,它們的溫度要降低,當溫度降至露點時,地面物體附近空氣中的水蒸氣便達到飽和。若露點高于0攝氏度,水蒸氣可在地面物體的表面上凝結成小水滴,這就是露。若露點低于0攝氏度,水蒸氣則要在地面物體的表面上直接凝結成水冰粒,這即是霜。 5.(霧) 霧是由浮游在空中的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水汽凝結物,霧生成在大氣的近地面層中。霧既然是水汽凝結物,因此應從造成水汽凝結的條件中尋找它的成因。大氣中水汽達到飽和的原因不外兩個:一是由于蒸發(fā),增加了大氣中的水汽;另一是由于空氣自身的冷卻。對于霧來說冷卻更重要。當空氣中有凝結核時,飽和空氣如繼續(xù)有水汽增加或繼續(xù)冶卻,便會發(fā)生凝結。凝結的水滴如使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千米以內(nèi)時,霧就形成了。 另外,過大的風速和強烈的擾動不利于霧的生成。 因此,凡是在有利于空氣低層冷卻的地區(qū),如果水汽充分,風力微和,大氣層結穩(wěn)定,并有大量的凝結核存在,便最容易生成霧。一般在工業(yè)區(qū)和城市中心形成霧的機會更多,因為那里有豐富的凝結核存在。 6.(云)如果我們知道蒸發(fā)、升華、凝結、凝華之后,我們就容易理解云是怎樣形成的。海洋、湖面、植物表面、土壤里的水分,每時每刻都在蒸發(fā),變成水汽,進入大氣層。含有水汽的濕空氣,由于某種原因向上升起。在上升過程中,由于周圍空氣越來越稀薄,氣壓越來越低,上升空氣體積就要膨脹。膨脹的時候要耗去自身的熱量,因此,上升空氣的溫度要降低。溫度降低了,容納水汽的本領越來越小,飽和水汽壓減小,上升空氣里的水汽很快達到飽和狀態(tài),溫度再降低,多余的水汽就附在空氣里懸浮的凝結核上,成為小水滴。如果溫度比0℃低,多余的水汽就凝華成為冰晶或過冷卻水滴。它們集中在一起,受上升氣流的支托,飄浮在空中,成為我們能見到的云。 7.(冰雹)冰雹多來自對流強烈的積雨云中。冰雹的直徑一般在5-50毫米范圍內(nèi),大的可達到幾厘米到幾十厘米??梢韵胂?,即使個體不大的冰雹能夠在云中存在,也需要強大的上升氣流。據(jù)統(tǒng)計,降雹時上升運動的速度必須大于20米/秒,要產(chǎn)生直徑10厘米的大雹,則需要20米/秒以上的上升速度。所以,一般要云頂發(fā)展到對流層頂附近才有可能降雹。冰雹并不是當氣流上升到0℃的高度以上就立即生成的,解剖冰雹可以看到有一個不透明的核心。外面由透明與不透明的冰層交替包圍著。所以冰雹遠遠看去一片白,并不像冰塊那樣透明。為什么冰雹是這樣的結構呢?這是由冰雹形成的過程決定的。因為積雨云中溫度0℃高度以下是水滴,以上為過冷水滴與冰晶、雪花,當過冷水滴隨上升氣流上升時與冰晶或雪花上凍結,形成冰雹的核心。由于凍結的時間非常短,凍結速度又很快,所以,形成的雹核里混有空氣,組織比較疏松,形成不透明的白色冰層,凍結得愈快,凍結成的冰層愈白,愈不透明。雹核形成以后因為重量較大,或者上升氣流減弱,就會下降,當降到0℃高度以下氣溫較高,使雹核表面部分的冰融化成水,同時在下降過程中也會與一些雨滴相碰,又有一些水粘在外面。當外面包著水的雹核又遇到強的上升氣流,再一次被帶到0℃層以上。這時雹核外面的水又凍成冰,這時是逐漸凍結的,所以成為透明的冰層。當冰雹再遇到過冷水滴,在其上凝結并與冰晶、雪花相碰時則又形成不透明的冰層,冰雹體積加大,又下降,如此往復多次,就可能形成很大的冰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