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国产91欧美,日日操免费视频,日日干天天草

首頁>茶油行情>有沒有關于苗族的特有食品、服裝、民居、和節(jié)日的民風民俗資料?。恳Y料!

有沒有關于苗族的特有食品、服裝、民居、和節(jié)日的民風民俗資料?。恳Y料!

來源:www.hxz788.com   時間:2024-08-28 05:44   點擊:139   編輯:niming   手機版

苗族:大部分地區(qū)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yǎng),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qū)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fā)酵后,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tǒng)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fā)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制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xiāng)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起床開自己的“財門”;然后找還沒有開門的人家?guī)兔﹂_“財門”。在小孩開“財門”的時候,各家主人爭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后燒泡米花茶喝。

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jié)、吃新節(jié)、趕秋節(jié)、花山節(jié)、晾橋節(jié)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一般在秋后舉行。

這很詳細啦:

臺江苗族姊妹節(jié)

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qū)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tǒng)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繡,或者染中帶繡,或者織繡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制作技藝看,服飾發(fā)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范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制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于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并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jié)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xiàn)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qū)差別。 這也是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書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shù)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后繪圖繡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繡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fā)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huán)、銀童帽飾。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fā)髻于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 苗族銀飾

圖案。有的地區(qū),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huán)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后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huán)、手鐲都是銀制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xiàn)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繡,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shù)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在距西江千戶苗寨不足10公里的麻料,控拜,烏高。是苗族遠近聞名的銀飾之鄉(xiāng),其中以麻料最為專業(yè),其百分之85的都是銀匠,傳說,其寨的李姓家族便是唐朝時期的苗族國家“南紹王國”的王室銀器局之后

編輯本段苗族族稱的起源

苗族族稱古老,最早見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蠻”、“荊蠻”、“五陵蠻”等稱呼。這些稱呼把苗和其他族稱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從若干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作為單一的民族名稱。 苗族的自稱,在湘西地區(qū)的苗族稱“仡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區(qū)稱“卯”、“猛”或“蒙”等?!懊汀被颉懊伞保瓥|南苗語意為“樹心”,傳說楓樹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媽媽),“妹榜妹留”才生苗族遠祖“姜央”,故把“猛”或“蒙”作族稱。局部地區(qū)稱為“嘎鬧”,意為烏,或許是古代烏氏族圖騰的遺跡。歷史上,曾按其服飾、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稱。1949年以后,統(tǒng)稱為苗族。? 關于苗族族源,與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qū)的被史籍稱為“南蠻”的氏族或部落有聯(lián)系。有人認為古史傳說時代的蚩尤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與苗族有親緣關系。有人認為古代三苗與苗族有淵源關系。有人則認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還有驩兜說、夜郎說、巴郡南郡蠻說、盤瓠蠻說、武陵蠻說等。 近年來,有人提出傳說時代的蚩尤、唐虞夏時代的三苗、殷周時代的髳、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荊蠻、秦漢時代的黔中蠻或武陵蠻,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內,是苗族先民在歷史上不同時代的不同名稱。 總之,根據(jù)史籍記載和傳說,苗族先民殷周時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帶生息。約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荊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動。秦漢時,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區(qū)定居,小部分繼續(xù)遷徙到黔東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戰(zhàn)爭、饑饉、疾病流行、生育繁密、農田丟荒等原因而不斷遷徙。

編輯本段苗族的禁忌

產忌: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干。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區(qū),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會被認為延長產期。 農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有些村寨,收獲小米時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問及,忌說不要了,要說它們未長大,否則以后小米因傷心而拒絕再長。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聽到前來糟蹋莊稼,只能以他們父子來代稱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動土挑水。 喪葬禁忌: 有些苗族地區(qū),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一異性死者相伴。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內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是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死才。在些苗族地區(qū),村寨死人當天,可上勞動,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內,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 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qū),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于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苗族的禁忌,據(jù)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編輯本段苗族歷史上的五次大遷徙

根據(jù)專家的研究,苗族歷史上五次大遷徙的情況如下: 第一次大遷徙,是苗族先民以其發(fā)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帶,沿長江向東遷徙到長江中游的南北兩岸:南岸的達到洞庭、彭蠡之間定居下來;北岸的達到江漢平原。在這里居住了很多年,隨著生產的發(fā)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東的大遷徙,大遷徙的原因是遠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東遷徙,時間約在若干萬年以前(原始初民社會)。 第二次大遷徙,是苗族先人在長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勢大,號稱“九黎”,與南方的炎帝族發(fā)生矛盾,打敗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達黃河北岸。在這里又經過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這時誕生的蚩尤,聰明好學,勇敢善戰(zhàn),后來成了九黎族的首領,制造多種兵器,軍事力量強大,與來其黃河上游的黃帝族發(fā)生武裝沖突。起初黃帝九戰(zhàn)九敗,后來聯(lián)合炎帝族等,與蚩尤大戰(zhàn)于涿鹿之野,結果蚩尤戰(zhàn)敗被殺,身首異冢。從此九黎族的各部雖與黃帝族斗爭了很長時期,但終因群龍無首屢戰(zhàn)屢敗。這次由南向北的遷徙,時間約在4300—4600年之前(遠古到黃帝)。 第三次大遷徙,蚩尤戰(zhàn)斗失敗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屬,大部分經過長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間,建立起三苗部落聯(lián)盟。這是由北向南的遷徙,時間約4200—4100年之前(黃帝到唐堯)。 第四次大遷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間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聯(lián)盟,又經過了長時間的休養(yǎng)生息,漸漸強大起來。唐堯很懼怕三苗、共工、歡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強大的三苗部落聯(lián)盟從此分化瓦解。有部分人還逃到了東海,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個獨立的群體。只有被流竄到三危的一支,斗爭不止,直到夏禹時期才初步歸順,在三危山一帶居住下來。這次是分途遷徙,遷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遷徙;其中部分是向東遷徙;歡兜是基本未動,即從洞庭、彭蠡之間轉移到今湖南西部。時間大約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時期)。 第五次大遷徙,這次遷徙是分途回歸。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來力量最強的一支。他們整體逃遷中屢遭武裝掠奪,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戰(zhàn)敗,一次次逃遷,從三危山出來,經過大雪山、渡過渾水河(黃河),朝著南風吹來的方向一步步遷移,過甘肅、青海,經產牦牛、駱駝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東北和黔西北這支苗人的遷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歡兜),都是近距離的遷移,即由崇山往東,曾達到今湖南常德一帶,又沿水達到洞庭、彭蠡之間,后來周王朝視為隱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蠻方”。到戰(zhàn)國時吳起發(fā)武力“南并蠻、越”,占有洞庭、蒼梧等蠻、越之地。這支苗人被迫逃進武陵山區(qū),剛發(fā)展強大一點,又遭到東漢王朝的一再進剿,又被迫“朝著太陽落坡的地方”逃遷,最后達到今湘西、黔東北、川東南和鄂西南一帶。這支苗人遷徙的方向是先向東、后向西。往東逃遷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沒有在東海岸邊長久定居,而是慢慢離開海邊,逐步往西歸遷。他們中間有的人(約在四千年前后)可能渡海去了日本。今天日本有的地方有許多與中國黔東苗族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化現(xiàn)象。從黔東苗族《跋山涉水》的遷徙歌中可以看出,這支苗人的遷徙是沒有械斗的和平轉移,他們從“就在海邊邊”的地方,由東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聯(lián)盟的住地,經過一段時間,為了“尋找好地方”,又由洞庭湖溯沅水遷移到五溪地區(qū),再沿巫水進入南嶺走廊,經越城嶺北麓到今廣西融水(大苗山),再往北達到今黔東南地區(qū)。這支苗人的遷徙方向,大體是由東向西。上述三支苗人的這次遷徙時間,大約在1200年以前(約從周到宋時期)。 除以上幾次大遷徙外,還有很多小遷徙,但宋代前后,絕大部分苗人都先后到現(xiàn)在的居住地域定居。但元、明、清各代的統(tǒng)治者仍不斷“進剿”,湘西、黔東南等地的苗民四處遷逃,但都不離開湘西、黔東南和川黔滇地域。 總之,歷史上苗族的遷徙,經歷了很多地方,歷盡了千辛萬苦,直到十九世紀(近百年)才定居下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實行了民族區(qū)域自治,才過上民族平等、安居樂業(yè)的生活。

編輯本段苗族建筑

苗族由于特有的遷徙歷史,在建筑選材和房屋構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風格。苗家人喜歡木制建筑,一般為三層構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yǎng)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系。 苗族房屋

苗家整個村寨都使用木材作為建筑材料,被現(xiàn)代建筑學家們譽為最具生態(tài)的建筑方式,木制桿欄式建筑既解決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問題,也解決了農家雜物堆放及牲畜的圈養(yǎng)問題。

編輯本段苗族村寨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km,距離黔東 西江千戶苗寨

南州州府凱里35km,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60km。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據(jù)統(tǒng)計,在清朝咸豐年間(1729年)西江千戶苗寨有600多戶,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為1040戶,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戶,1997年為1115戶。據(jù)2005年的最新統(tǒng)計,西江千戶苗寨現(xiàn)共有住戶1258戶,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形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苗寨的主體位于河流東北側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苗族同胞在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在苗寨上游地區(qū)開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濃郁的農耕文化與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由于受耕地資源的限制,生活在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這里的地形特點,在半山建造獨具特色的吊腳樓,上千戶吊腳樓隨著地形的起伏變化,層巒疊嶂,鱗次櫛比,蔚為壯觀。這里的苗族居民根據(jù)自己的信仰和習俗,在每個村寨的坡頭都種植了成片的楓樹林作為護寨樹,成為當?shù)刂匾淖匀痪坝^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東南苗族的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擁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積淀,這里的苗族建筑、服飾、銀飾、語言、飲食、傳統(tǒng)習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較好。西江苗族過去穿長袍,包頭巾頭帕,顏色都是黑色的,故稱“黑苗”,也稱“長裙苗”。 西江苗族的語言屬于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這里現(xiàn)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漢語言文字,盡管漢語言是西江苗族與外界交流的必備語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間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語。 在清雍正開辟“新疆六廳”以前,西江基本處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務多由自然領袖管理,與漢族地區(qū)有顯著差別,實行自主管理內部事務。西江苗族的自然領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頭”、“鼓藏頭”、“活路頭”等,不同性質的自然領袖其職責也不同,相互之間具有分工協(xié)作的性質,共同維護苗寨的安全與利益?!胺嚼稀笔亲匀坏胤降淖罡哳I袖,每個自然地方下轄若干相互有密切聯(lián)系的村寨,“寨老”是每個苗寨的最高領袖,“族老”則是某一家族的領袖,清政府在苗疆實施“改土歸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方老、寨老等自然領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負責祭祀和生產的鼓藏頭與活路頭仍得以世襲保留。

坡腳寨

坡腳寨位于都勻市東部壩固鎮(zhèn)境內,距市區(qū)36公里,全寨300多戶1000多人均為苗族。坡腳寨因位于 坡腳寨

坡腳而得名,全寨民居一律采用“平欄式”建筑——吊腳樓樣式,房屋沿著山坡地勢自下而上排列,層層迭迭,鱗次櫛比,錯落有致。 走進坡腳寨,首先要過一道“山門”。過了山門,放眼遠望,頓覺眼睛不夠用。原來作家描寫的“世外桃源”!群山環(huán)抱,萬木蔥籠,寨后的群山青翠欲滴,生機勃勃。清風吹來,山下的竹海隨風起舞,苗家女孩用醇香的米酒迎客坡腳以如此獨特的禮節(jié)歡迎著遠方的客人。 坡腳寨仍保留古樸濃郁的苗族風情。熱情好客的苗家人以18響鐵炮迎賓,用自家釀造的米酒敬攔門酒,奉送迎賓彩蛋和花帶,客人進寨前,有三道“攔門酒”迎客;進寨后,可領略蘆笙舞、銅鼓舞、情侶對歌等民族歌舞,其間穿插充滿情趣的打花臉游戲??善穱L原法原味的苗族農家飯菜,還可購買“連心帶”、背帶、圍腰、鞋墊、毪子、銀飾等做工精美、風格獨特的苗族工藝品。 苗家漢子則吹響大號、牛角號、芒筒,吹奏歡快的蘆笙,敲起振憾人的銅鼓,同時鳴放12響禮炮,迎客人寨。待坐定后,苗家人會獻上傳統(tǒng)民族文化活動。有歡快的苗家舞蹈,蘆笙、銅鼓表演等:游客可參與饒有興趣的打糍粑活動,蘸著黃豆面品嘗熱乎香糯的糍粑;活動中,苗家小伙還將表演民間絕技上刀山、下火海、口噴烈火、鋼針穿喉等驚險刺激的技藝;隨后,苗家人會為每一位游客送上一份代表幸福美好之意的彩蛋,和游客一起做打花臉游戲?;顒訄鐾?,勤勞智能的苗家姑娘還將現(xiàn)場演示苗族刺繡、紡紗、織布。 都勻市壩固鎮(zhèn)坡腳寨自1995年定為黔南州民族旅游村以來,已接待了不少慕名而來的中外來客和中央電視臺各欄目組、香港鳳凰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在國內外廣為傳播。

南花苗寨

南花苗寨位于貴州凱里市三棵樹鎮(zhèn),地處美麗的巴拉河畔。村寨依山而建,吊腳樓層層疊疊,鱗次櫛比,掩映在蒼翠茂密的林木之中。以秀麗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而聞名。 南花苗寨

南花,苗語稱NANGLHFIB,意為歐花河下方。苗語稱烏燒河為歐花,南花因處于烏燒河下游,即歐花河下游右岸山塝而得名南花,距凱里市18公里的巴拉河畔苗族村寨南花,為巴拉河鄉(xiāng)村旅游八個村寨之一。 山寨東依山,西與老鴉寨隔河相望,南距展遠1.3公里,北為巴拉河,可謂依山塝水,山水人家。寨中古木參天,木房瓦頂,分上下兩點聚落呈點狀,寨前有爐(山)榕(江)公路沿河右岸隔河而過。昔日靠劃船度河入寨,近年新修南花大橋跨河入寨,實際上成了一座嶄新的苗族花橋,從寨前南北跨河入寨,將順巴拉河而來的“金銀財寶”、沿爐榕公路運至的“金銀財寶”,均“載入”苗寨,使苗寨“富上加富”的民間傳統(tǒng)習俗再現(xiàn)。更為苗寨風光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為苗族傳統(tǒng)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頁,更為游客到南花觀光提供了方便。

大簸箕苗寨

大簸箕苗寨位于貴州省丹寨縣南皋鄉(xiāng)境內,因為形狀像半邊的簸箕而得名。寨子里居住著九十二 大簸箕苗寨

戶人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這個簸箕寨里。紡車悠悠,歲月悠悠,古老的山歌在這里傳唱了幾百年,無論現(xiàn)代文明如何點綴這個古老的村寨,這里依然上演著,男耕女織安詳平靜的田園生活。 吊腳樓是苗家人的杰作,在大簸箕寨一棟棟桿欄式的吊腳樓依山而建,一層使用來圈養(yǎng)牲畜的,二層是用來生活起居的,三層是用來儲存糧食的。有些地方建在用鵝卵石壘砌的石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鋪的小路也因山勢的起伏而起伏。平時寨子里顯得很寧靜,只有在節(jié)日或有客人到來的時候,小板凳一敲,整個山寨就沸騰起來了。板凳舞過去是在生孩子的時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后婆家要挑著谷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一般是在滿月酒的時候。每當這個時候,婆家挨家挨戶地請寨子里的人吃飯喝酒,當酒喝得高興后就會跳起板凳舞。

格多苗寨

格多寨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寨腳有一條清清河水流過,下游就是美麗的清水江。格多寨分為大寨和小寨,大小寨間現(xiàn)只是幾塊田相隔。寨中現(xiàn)有230多戶人家,總人口1200人。 格多苗寨

格多寨幾百年來一直沿襲著古老的民族傳統(tǒng),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這里,生活著一個勤勞的民族、一個熱愛生活的民族、一個倔強而不屈的民族。伴隨著時代的足跡,在不同的時代里格多苗寨涌現(xiàn)出多個苗王,在黔南頗有名氣。格多寨祖先原為江西朱家巷,后遷徙入貴州,先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江沿岸.此后部分苗族又沿江而上來到了王司格多寨定居下來.至明朝洪武初年,苗寨開始建立,以后雖歷經滄桑,但村民的住房仍然是獨特的木質結構吊腳樓?,F(xiàn)寨子日常交流語言還是苗語。寨子里是單一的姓氏--盧姓,這與別的苗寨比很有個性。民居多為吊腳樓,從山腳修到山腰,鱗次櫛比,具有典型的苗寨風格。寨頂有兩棵六個成年人才能合抱的“保寨樹”,郁郁蔥蔥,氣概不凡。 來到格多苗寨,少不了的東西,那就是“酒”。在苗家醉酒,這是真誠的表現(xiàn),主人也因你醉酒而受到寨子人的羨慕。如果迎接遠道而來的貴賓,格多寨的苗族同胞們常常還會在寨門前擺上一道攔路酒,讓身穿盛裝的苗家少女給客人敬酒,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這是最隆重的禮儀,也是在苗家最高規(guī)格的接待方式。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節(jié)。格多寨苗族節(jié)日甚多,最為著名的就是“六月六”,還有吃新節(jié)、七月半.過六月六是格多寨一年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 格多寨還有一個最有個性的苗族活動:“祭天神”.格多寨“祭天神”有三個特征:一是程序性特征:事前一個月請祭師,關田魚,烤酒封壇;事前準備各種祭品、食品及長壽竹;祭器在室內、室外放置;祭祀開始,祭祀按程序進行,結束后主人忌三天錢、米、物不要外借,所借用的器具三天后歸還。二是傳承性特征:祭師為世代相傳.程序為世代流傳;咒語(祭語)全部先人編寫,至今沿用。三是唯一性特征:貴州其他苗族聚居的地方沒有祭天神活動,僅在都勻王司格多苗寨這一支苗族有。 格多苗族“祭天神”程序嚴整、過程完整、行為規(guī)范、氣氛莊重、色彩神秘、內容豐富,具有重要的民族學、民俗學、原始宗教學等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格多苗族的歌舞是苗族歷史的紀錄和再現(xiàn)。在黔南格多寨自古就有“歌舞之鄉(xiāng)”的美譽。州府都勻市每次舉辦大型活動都有格多苗寨的歌舞助興。

編輯本段苗族音樂

苗族音樂格調古樸,內容豐富。主要有飛歌、酒歌、游方歌(又叫馬郎歌)、理俗歌、祭祀歌、兒歌 苗族樂器-蘆笙

等歌聲。歌聲高亢嘹亮,熱情奔放。其音樂既有剛毅、率直、粗狂、豪放的一類(以飛歌為代表),又有柔情、委婉、細膩、深沉的一類(以游方歌為代表)。聲樂有酒歌、情歌、嘎百福歌等。樂器有木鼓、銅鼓、蘆笙等。酒歌 苗語HXat Jiud,包括大歌、開歌、祭祖歌等。巴拉河流域的酒歌,多帶朗誦風格,一般為一個樂句反復。如|1·1|5·6|3 1 1-|3 6 5 3|1 6 5|5 -|為抒發(fā)感情,有時也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樂句反映。凱棠、地午、翁項一帶的酒歌,肅穆、渾沉、莊重。如|2 6 6-|2 - -|2 2 6 3|3 6 6 3|3 2 2 -|3 6 0 0|(開歌曲)。清水江以北的灣水、萬潮、爐山一帶,多帶朗誦風格,其大歌渾厚、粗獷奔放。情歌 苗語HXak Yex Fangb(游方歌),有掛丁、凱棠、灣水、舟溪四個片區(qū)四種曲調。掛丁情歌屬四聲音階微低式,終止音拖腔,強弱起伏,低回婉轉,抒情揉合。凱棠、灣水、舟溪片區(qū)情歌,一般都屬微調式,多數(shù)是獨唱和二人合唱,少數(shù)為對唱。飛歌 苗語HXak Yangl,是青年男女在隔山隔水的情況下,為互表誠意,邀約游方而放聲抒情的一種情歌。在迎賓送客和宴酣時,有時也用飛歌。飛歌曲調有掛丁、凱棠、灣水三種。掛丁飛歌流行于巴拉河流域地區(qū),系5613,四聲微調式民歌,性格剛健、爽朗、熱情、奔放。灣水飛歌,流行于清水江以北的灣水、萬潮、爐山一帶,屬 苗族樂器-芒筒

1256四音階宮調式民歌。旋律進行連續(xù)四度、五度大跳,2652 5 2音型貫穿全曲。樂曲終止音為1,肯定其宮調式的明朗性格。 嘎百福歌 旋律起伏小,帶朗誦風格,一個樂句無限反復,也有兩個樂句以上的。 木鼓 系苗族祖鼓,祭祖活動無法器。情郎村李氏至今沿襲一年一次祭祖活動,尚存一對,其余地區(qū)因大型祭祖活動失傳而消失。木鼓,長約150厘米,直徑約30厘米,將圓木鑿成空筒,兩閑繃上牛皮而成。用時置于木架,鼓棒打擊,隨聲舞蹈,活動結束,置于山洞或鼓房。 苗族飛歌是一種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苗歌,苗語稱為HXak Yangt,又稱之為吼歌、喊歌、山歌,是青年男女隔山隔水的情況下,為互表誠意,邀約游方而放聲抒懷的一種情歌。在迎送客人和宴酣時,有時也用飛歌。飛歌曲調有掛丁、凱棠、灣水三種。樂曲終止音低。 苗族情歌,苗語稱HXak Yex Fangb,四聲音階微低式,終止音拖腔,強弱起伏,低回婉轉,抒情揉合。多數(shù)為獨唱和二人合唱,少數(shù)為對唱。 苗族民間舞蹈 有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 苗族舞《阿米朵》 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蘆笙舞流傳最廣。貴州的丹寨、臺江、黃平、雷山、凱里、大方、水城,以及廣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過年、祭祖、造房、豐收、迎親、嫁娶

苗族:大部分地區(qū)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yǎng),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qū)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fā)酵后,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tǒng)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fā)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制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xiāng)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初一起得最早的是白族小孩,起床開自己的“財門”;然后找還沒有開門的人家?guī)兔﹂_“財門”。在小孩開“財門”的時候,各家主人爭打第一桶井水;回家后燒泡米花茶喝。

苗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jié)、吃新節(jié)、趕秋節(jié)、花山節(jié)、晾橋節(jié)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于漢族的春節(jié),一般在秋后舉行。

苗族族稱古老,最早見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蠻”、“荊蠻”、“五陵蠻”等稱呼。這些稱呼把苗和其他族稱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從若干混稱的“蠻”中脫離出來,作為單一的民族名稱。 苗族的自稱,在湘西地區(qū)的苗族稱“仡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區(qū)稱“卯”、“猛”或“蒙”等?!懊汀被颉懊伞?,黔東南苗語意為“樹心”,傳說楓樹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媽媽),“妹榜妹留”才生苗族遠祖“姜央”,故把“猛”或“蒙”作族稱。局部地區(qū)稱為“嘎鬧”,意為烏,或許是古代烏氏族圖騰的遺跡。歷史上,曾按其服飾、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稱。1949年以后,統(tǒng)稱為苗族。? 關于苗族族源,與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以及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qū)的被史籍稱為“南蠻”的氏族或部落有聯(lián)系。有人認為古史傳說時代的蚩尤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與苗族有親緣關系。有人認為古代三苗與苗族有淵源關系。有人則認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還有驩兜說、夜郎說、巴郡南郡蠻說、盤瓠蠻說、武陵蠻說等。 近年來,有人提出傳說時代的蚩尤、唐虞夏時代的三苗、殷周時代的髳、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荊蠻、秦漢時代的黔中蠻或武陵蠻,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內,是苗族先民在歷史上不同時代的不同名稱。 總之,根據(jù)史籍記載和傳說,苗族先民殷周時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帶生息。約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荊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動。秦漢時,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區(qū)定居,小部分繼續(xù)遷徙到黔東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戰(zhàn)爭、饑饉、疾病流行、生育繁密、農田丟荒等原因而不斷遷徙。

編輯本段苗族的禁忌

產忌: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干。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區(qū),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會被認為延長產期。 農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有些村寨,收獲小米時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問及,忌說不要了,要說它們未長大,否則以后小米因傷心而拒絕再長。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聽到前來糟蹋莊稼,只能以他們父子來代稱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動土挑水。 喪葬禁忌: 有些苗族地區(qū),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一異性死者相伴。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內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是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死才。在些苗族地區(qū),村寨死人當天,可上勞動,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內,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 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qū),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于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苗族的禁忌,據(jù)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民居: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qū),山高林密,就地取材修筑民居,黃土墻黑瓦房和古香古色的吊腳樓便成為苗族民居的主要式樣;苗族的一些上層首領也修筑磚石徹的帶風火墻壁的四合院落,寬敞而幽深;苗族一些貧寒的人家也筑簡陋的竹樓,低矮的石板屋和樹皮蓋頂?shù)拿┪?。但苗寨的主體部分仍是黑瓦房,吊腳落。

黑瓦房通常分五柱四掛、或四柱三掛。木制結構,兩側用竹子編封外糊泥墻。木板房上蓋小青瓦,梁柱板壁全用桐油反復涂抹,風吹日曬,烏黑發(fā)亮。屋前砌有青石板小坪,擱有農具,風車等,屋前后栽有鳳尾竹,楓香樹或芭蕉林。進門跨過“虎口”是堂屋。正中埋有“龍寶”,堂上供有“家先”(祖先牌位);左側廂房筑有青石火塘,供炒菜煮飯,右側廂房擺放家具;左右?guī)靠亢蠖紨[有兩張大床,外用青色藍色土布大蚊帳罩住。帳內設有壁柜;主人家凡值錢的東西多藏在大蚊帳內。

苗家的吊腳樓飛檐翹角,三面有走廊,懸出木質欄桿。欄桿雕有萬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懸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繡球、金瓜等形體。吊腳樓通常分兩層,上下鋪樓板,壁板油漆發(fā)光。樓上擇通風向陽處開窗。窗欞花形千姿百態(tài),有雙鳳朝陽,喜鵲鬧海、獅子滾球等。吊腳樓的下層多作貯藏糧食的谷倉或擺放家具農具。樓上則為主人居室或客房。樓外長廊為婦女們繡花、挑紗、織綿、打花帶、晾紗、晾衣的場所,和土家吊腳樓不同,苗家吊腳樓上樓的梯子一般設在屋內,而不像土家吊腳樓設在屋外。

不論是黑瓦房,或是吊腳樓,苗族民居照例少不了青石火塘?;鹛辽蠎矣泻紬U,掛滿了薰黑的臘肉、野味?;鹛林虚g立有生鐵鑄的三角架。每當夜暮降臨。勞作歸來的苗人圍著火塘煮飯炒菜,跳動的火苗映紅一張張憨樸和善的笑臉。好一幅溫馨、寧靜的田園風光圖。如遇親朋好友來坊串門,圍火塘飲酒放歌,唱一曲古老、煽情的山村野調,更是趣味無窮。

苗族民居落成,通常要舉行傳統(tǒng)的“接龍”儀式消災祈福。這是這個古老的民族對黃河故土的眷戀和向往。

苗家的接龍可分為大型的村寨接龍和家庭接龍。兩種活動僅是規(guī)模大小有別,其過程基本相同。

“接龍”多在黎明時分進行,儀典隆重而熱鬧,新居的堂屋燃滿燈燭,鋪開大竹簟,擺好紅、黃、黑、白、青五匹彩布、五色紙,閃亮的銀飾,花綠的苗裝……正堂遍插彩旗,旗下擺有“龍粑”酒肉等祭品。莊嚴的祭臺上擺有一只小花豬,一只小黑豬和一只大白公雞。

祭祀開始時,身著大紅袍的苗巫一手舞銅鈴,一手舞柳巾,繞祭壇狂跳,嘴里念念有詞。充當“龍女”的女主人則著盛裝,佩戴各種銀飾靜坐一旁。苗巫從龍的始祖唱到龍子龍孫,虔誠地代主人向龍神祈禱……

祭龍儀式完畢后,眾人便抬著女主人,扯起五彩布,跟著苗巫去小溪或水井邊接龍。走的線路一般是東方道上去西方道上歸。因為按照苗家的習俗;接龍只接東方的青龍,西方的百龍,或北方的黑龍,而南方的赤龍和中方的黃龍這兩條龍是不接的,這古老的禁忌深印著歷史的沉重烙印,使人不禁聯(lián)想起遠古發(fā)生在中原蚩尤與炎帝、黃帝那場爭奪土地的戰(zhàn)爭。

苗巫在水井或溪流、河谷取回一壺“龍水”交盛裝的女主人提回家,眾人吹吹打打,一路遍插五彩旗,簇擁相隨。女主人一路叩拜回到新居,男主人遠遠點燃鞭炮,地銃相迎。

苗巫提“龍水”繞屋行走三周,再跪拜“安龍”。安龍須用上好的瓷碗兩只;一只盛滿龍水,內放銀粉朱砂在下,一只覆蓋在上,深埋于正堂的地穴中,然后掩土,再用一青園珠石封牢。這樣就算把“龍”接回了家里,便可保佑家庭消災去邪,年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龍寶”是苗家的命根子,是苗家的禁地,朋友,入鄉(xiāng)隨俗,進苗家做客,您可得千萬小心別拿腳去采那圣潔的“龍寶”,否則會惹主人家生氣的。 食品: 大部分地區(qū)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yǎng),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qū)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fā)酵后,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tǒng)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fā)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制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xiāng)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制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jié)日較多,除傳統(tǒng)年節(jié)、祭祀節(jié)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jié)日,苗族有很多節(jié)日,但各地區(qū)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tǒng)節(jié)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感覺不錯,贊哦! (0)
下次努力,加油! (0)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場。
評論
    共 0 條評論
本站所發(fā)布的全部內容源于互聯(lián)網搬運,僅限于小范圍內傳播學習和文獻參考,請在下載后24小時內刪除!
如果有侵權之處請第—時間聯(lián)系我們刪除。敬請諒解!qq:2850716282@qq.com
山茶油 滇ICP備2021006107號-532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特別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