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生產出好的茶油(茶油制作工序)
1. 茶油制作工序
茶油的生產技術及設備 ?。ㄒ唬┥讲栌偷闹迫」に嚕? 1、浸出法制油工藝 (1)山茶油浸出取油成套設備主要包括: 進料刮板輸送機、存料箱、料封絞龍、平轉式浸出器等油料浸泡系統(tǒng)設備;濕粕輸送機、封閉絞龍、脫溶劑機等料粕脫溶設備系統(tǒng);混合油暫存罐,一、二蒸發(fā)器、汽提器等混合油蒸發(fā)分離設備系統(tǒng);冷凝器組、分水箱、平衡罐、尾氣吸收器、溶劑周轉罐等溶劑回收設備系統(tǒng); 2、壓榨法制油工藝 ?。?)茶籽仁冷榨制油技術 油茶籽→清理除雜→脫殼及殼仁分離→冷榨→冷榨毛油→粗濾→清濾→優(yōu)質冷榨油→優(yōu)質茶籽餅 油茶籽冷榨制油工藝具有工藝簡單,毛油質量好,節(jié)省能源,運行成本低和設備投資少,占地面積小等優(yōu)點。 (2)茶籽仁高溫壓榨制油技術 油茶籽→清理除雜→脫殼及殼仁分離→茶仁→蒸炒→壓榨出油→沉淀→過濾→茶油 ?。?)超臨界萃取制油技術 油茶籽→清理除雜→脫殼及殼仁分離→茶仁→CO2萃取→分離1→分離2→精餾→茶油 (二)山茶油的精煉工藝 1、茶油的化學精煉工藝 原料毛油→脫 膠→脫 酸→水 洗→脫 色→脫臭→冬化脫脂→成品山茶油 2、茶油的物理精煉工藝 原料毛油→過濾→脫 膠→脫 色→脫 酸→成品山茶油 (三)山茶油的冬化脫脂工藝及設備 ?。?) 冬化生產工藝流程 茶油 →熱交換器→結晶槽→加熱槽→過濾器→冬化油 (2)冬化工作原理: 冬化系統(tǒng)主要為以低溫結晶方式將油中之臘質分離出來 ?。?) 冬化處理范圍: ?。?) 冬化處理之油種主要為葵花油,棉籽油及葡萄籽油等等 ?。?)冬化可分為濕式及干式兩種 ?。ㄒ唬袷蕉? 原理為食用油經過脫色階段之后,以皂腳顆粒為晶種,快速結晶之后,將臘結晶以水洗水一起分離,但因為快速結晶仍有部份臘會殘留,故結晶后達到之標準為5.5小時0℃仍無臘結晶析出,如果需要更少造成低溫霧化之條件,可在脫臭之后增加另一慢速晶將微量之臘、糖類以精細過濾除去。 優(yōu)點為減少使用過濾助劑,如木質纖維素及矽藻土等之成本,操作上亦可降低過濾機換槽之頻率。 ?。ǘ└墒蕉? 原理為脫色或脫臭之后,將食用油降溫,以慢速結晶,使臘結晶能培養(yǎng)成為大結晶,且使用過濾助劑如木質纖維素及矽藻土將大、小顆粒之臘結晶除去,以達到幾乎完全除去油中之臘質。 優(yōu)點為按冬化油之要求達到12HR,0℃或24HR, 0℃不會霧化之條件,可由結晶時間及過濾條件來控制 ?。ㄈ┒O備 過濾機、養(yǎng)晶罐、結晶罐、制冷機、攪拌機、工業(yè)鍋爐等
2. 茶油制作工藝
茶油籽曬干后和果殼之重量比是1:2。
壓榨前需經粉碎和蒸炒處理:
①粉碎:將茶油籽去殼,為避免脫殼困難與種仁破碎過多,必須控制茶籽的含水率在5%—6%以內,脫殼后通過粉碎機加工成粉狀。若是采用石碾,必須在碾軋過程中過篩若干次,才能軋得細勻,無粗粒,得到較高的出油率。
②蒸炒:蒸炒的目的是把生料變成熟料,使料坯顏色加深,處于最適宜油分流出的狀態(tài),是壓榨前一道關鍵性的工序。傳統(tǒng)的蒸炒是用木甑蒸和鐵鍋炒。
生料先經蒸汽或噴水濕潤后再炒,叫“濕蒸炒”;不經濕潤就炒,叫“干蒸炒”,一般以“濕蒸炒”為好。蒸炒時的水分和溫度,因使用的機械類型不同而不同。
用液壓機和木榨機,其炒料溫度一般在110—120℃,蒸炒后的含水量為7%—8%。用螺旋榨機其炒料溫度一般在130—140℃,蒸炒后的含水量為3%—4%。
3. 茶油的工藝
冷榨和熱榨的山茶油工藝上的區(qū)別,熱榨也就是中國古代一直沿用的,直到現(xiàn)在也有作坊在用的是熱榨,這種方法是經過高溫加工,會嚴重破壞山茶油的營養(yǎng)成分,已經逐漸在被注重養(yǎng)生的現(xiàn)代人所拋棄,而浸出油則是經過化學反應提煉而提取的食用油,成本也最低,占現(xiàn)在市場上食用油的近八成,而冷榨是現(xiàn)代所提倡的工藝,像綠達山茶油采用的就是純物理壓榨,力求保護油的營養(yǎng)成分,為世人所接受!
4. 茶油的工藝流程
茶油提取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首先選取原料,隨后將茶籽進行清洗,清洗完成后進行自然晾干;
步驟二:晾干后進行殼仁分離,并將茶籽仁放置到常溫水的浸泡,持續(xù)30-40min;
步驟三:常溫水浸泡后,再倒入到溫度為70-80℃的水中浸泡,持續(xù)2-3min;
步驟四:將茶籽仁再放入到溫度為3-5℃的低溫水中進行浸泡,持續(xù)3-5min;
步驟五:將所有的茶籽仁撈出后,進行瀝水;
步驟六:隨后將茶籽仁進行烘干處理;
步驟七:將烘干后的茶籽仁倒入鍋中,將鍋內溫度設置為65-70℃,進行持續(xù)翻炒,直至茶籽仁變成微黃;
步驟八:將變色后的茶籽仁進行初次壓榨,并將茶油和茶籽渣分離;
步驟九:將茶籽渣進行二次壓榨,將茶油與初次壓榨的茶油混合;
步驟十:再將茶籽渣進行三次壓榨,并將茶油與初次和二次茶油混合;
步驟十一:將茶油導入到攪拌器內進行攪拌,并將溫度設置為60-65℃,持續(xù)1-2h;
步驟十二:將茶油靜置2-3h,使油水分離,收集油層,完成茶油提取。
5. 茶油制作工序流程
茶油臘肉名稱源于其制作工藝,將臘肉浸泡在茶油缸中,歷經時日待茶油沁入臘肉,臘肉便兼有了茶油的部分優(yōu)點。
古籍上曾有"將臘肉浸于茶油缸中,可經年不壞"的記載。
近代極少有制作茶油臘肉的痕跡,僅在湖南婁底和邵陽地區(qū)零星存在,主要存在于漣水流域,以漣水船幫為主。解放后由于漣水興修水利無法行船,船幫沒落,加之解放初期大躍進及之后文革影響,茶油臘肉基本絕跡。
2010年后漣源船幫易氏嘗試恢復古法制作茶油臘肉。
中文名
茶油臘肉
外文名
暫無
主要原料
茶油,豬肉
是否含防腐劑
否
主要營養(yǎng)成分
蛋白質,脂肪酸
分布區(qū)域及地理環(huán)境:
茶油臘肉曾廣泛存在漣水河畔,甚至更廣泛的區(qū)域,目前已經無法考證,到民國時期,有據(jù)可查的主要分布在石馬山鎮(zhèn)石門村和附近群英群雄村少量在漣水下游的湖泉、渡頭塘等地。因為產茶油,渡頭塘聶家也長期制作茶油臘肉,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斷。茶油臘肉的起源無從考證,但從掌握的資料來看,茶油臘肉的出名是由于當時沿漣水河的水運。
歷史淵源:
相傳乾隆年間,就有石門聚英堂易氏先祖制作茶油臘肉,后傳至盛主公曾孫易新瑚,及重孫易修林,是目前可以考證并確認的。當年易新瑚率漣源船隊沿漣水經營水運,茶油臘肉因為便于保存和攜帶,是當時船員(纖夫)僅有的葷菜。因為茶油臘肉有極為奇特的香味,漣水至湘江沿線都曾有過“漣源號子響茶油臘肉香”一說。
茶油長期浸泡的臘肉切薄片呈半透明狀,以五花臘肉為上品。其中又以“五花三層一寸半斤,兩肋四片六重八兩”為極品。五花指的是五花肉,三層的意思是肥肉和廋肉各三層相互夾疊,一寸指厚度一寸,半斤意思是每塊只取最好的半斤,兩肋是五花肉的位置取自兩肋,四片指兩肋的前后腿各取一片共四片,六重就是肥廋各三層共六重,古代采用十六兩為一斤所以半斤也就是八兩。取材極品,做工考究的五花臘肉經茶油浸泡之后,色香味俱全,外觀尤其驚艷,肥肉溫潤透明如玉,廋肉曾金紅色光澤,故又稱“半斤八兩金鑲玉”。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