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茶葉行業(yè)發(fā)展有哪些趨勢?
未來茶葉行業(yè)發(fā)展有哪些趨勢?
趨勢分析一:中國成為全球茶葉重點消費市場
數(shù)據(jù)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茶葉消費總量和人均消費總量呈持續(xù)上升趨勢,2019年國內茶葉市場銷售額已達到2739.50億元。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隨著消費升級、健康理念提升,中國茶葉消費持續(xù)增長,消費占全球市場銷售額的比重逐年攀升,正逐漸發(fā)展成為全球茶葉消費的重點市場。
趨勢分析二:直播破局,茶企營銷線上化
疫情期間,直播帶貨成為各行業(yè)進行營銷的新模式,農產品也借助直播的東風開啟線上營銷模式,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其中,茶企也在“直播熱”的助力下不斷加碼線上營銷,2020年中國茶葉的線上市場規(guī)模達到265億元,同比增長12.8%。未來,短等線上營銷將會成為茶企常態(tài)化的營銷方式之一。
趨勢分析三:頭部茶企品牌效應凸顯(一)
數(shù)據(jù)顯示,2020年雙十一當日,淘系電商平臺上Top100的茶行業(yè)店鋪交易總額為4.25億元,其中Top10的店鋪的交易總額為2.29億元,占Top100店鋪成交總額的53.9%。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流量向頭部集中,頭部茶企品牌效應凸顯,而且全渠道布局完備的成熟品牌在雙十一期間發(fā)力明顯。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未來資源向頭部企業(yè)集中,強者恒強是必然趨勢。
參考資料來源:
《艾媒咨詢|2020年中國茶葉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及用戶調研分析報告》
1、我國茶葉種植面積已超4500萬畝
根據(jù)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統(tǒng)計,我國共有18個主要產茶省(直轄市,地區(qū)),由于我國主要茶葉種植地多集中于長江中下游,氣候因素、行業(yè)景氣度以及規(guī)模經(jīng)濟效應等因素均會對茶園面積產生影響。2018年,我國茶園種植面積為23年來首次出現(xiàn)下降趨勢,中國茶園種植面積下降到4396萬畝。
2019年國茶園種植面積恢復增長態(tài)勢,并增長至4598萬畝,較2018年同比增長4.6%。預計2020年我國茶園種植面積將增長到4754萬畝。
2、西南地區(qū)是我國茶葉種植主要區(qū)域
從經(jīng)緯度上來看中國茶葉種植區(qū)域,東經(jīng)122度的臺灣省東岸到東經(jīng)94度的西藏自治區(qū)米林,南自北緯18度的海南省榆林到北緯38度的山東蓬萊的區(qū)域,都有茶樹種植栽培,南北緯度跨越20度達到2100千米,東西經(jīng)度跨度28度,縱橫2600千米的廣大區(qū)域。
從種植的具體省份來看,浙江、安徽、福建、江蘇、江西、山東、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海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陜西、云南、甘肅、西藏、新疆和臺灣等20多個省份1000多個市縣種茶。這里面既有海拔達到2600米的高山茶園,也有平均在海拔200~300米的低山丘陵和平地茶園。
截止到2019年底,全國茶園種植面積達到了4597.87萬畝,其中最大的是云南省,達到了699.9萬畝,前一年排名第1位的貴州省退居次席,但是種植面積也達到了698.7萬畝,與云南相差不大,而排名第3位的是四川省,種植面積達到了575萬畝。云南、貴州茶葉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5%,四川約占全國種植面積的13%。
3、各品種茶葉種植區(qū)域分布
我國的許多的省份都出產茶葉,但主要集中在南部各省?;痉植荚跂|經(jīng)94--122度、北緯18--37度的廣闊范圍內,有浙、蘇、閩、湘、鄂、皖、川、渝、貴、滇、藏、粵、桂、贛、瓊、臺、陜、豫、魯、甘等省區(qū)的上千個縣市。
茶樹最高種植在海拔2600米高地上,而最低僅距海平面幾十米。在不同地區(qū),生長著不同類型和不同品種的茶樹,從而決定著茶葉的品質,形成了一定的、頗為豐富的茶類結構。
(1)紅茶生產區(qū)域分布
從產量方面來看,由于各種茶類的對種植環(huán)境的要求不同,所以不同茶種的主要產地不同。對于紅茶生產來說,產量比較靠前的是云南省、福建省和湖北省,三者紅茶產量分別占全國紅茶產量的22.86%、21.01%和14.32%。
(2)綠茶生產區(qū)域分布
對于綠茶來說,我國生產綠茶數(shù)量最多的是云南省、四川省和湖北省,這三省綠茶產量分別占全國綠茶總產量的15.9%、14.37%和13.57%。
(3)其他茶類生產區(qū)域分布
對于除紅茶、綠茶外的其他茶種來說,其主要生產區(qū)域分布在福建省、湖南省和云南省,三者的其他茶產量分別為37.84%、15.07%和14.68%。
4、中國茶葉種植發(fā)展趨勢
我國茶葉行業(yè)發(fā)展速度較快,但種植生產領域仍然存在較多問題,未來我國茶葉種植領域將呈現(xiàn)以下發(fā)展趨勢:無性系良種茶園比例增大、單產增多;標準化生產程度提高、茶葉質量安全體系日益完善;組織化程度提高。
未來茶業(yè)行業(yè)應該是很好的茶市場,嗯,大家都喜歡品茶喝茶而且茶有保健效果,對人的健康是很有益的。
中國是茶葉最大的生產國,茶葉產量是世界第一。2016年以來,中國茶葉產量呈穩(wěn)定增長趨勢。
未來茶葉行業(yè)發(fā)展趨勢還是非常好的,因為現(xiàn)在很多人都是非常注重養(yǎng)生的。
中國茶文化的現(xiàn)狀?
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lián)、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漢族人飲茶,據(jù)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xiàn)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制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蜀山的俠君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地區(qū)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qū)茶文化。中國地區(qū)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jīng)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jīng)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yōu)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xù)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jié),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jīng)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
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xiàn)紳士風度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于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國的影響。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并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lián)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jīng)貿洽談。(這正是北京國際茶城的成立宗旨)
談及中國的茶文化,就不能不涉及到佛教和佛茶文化,因為它是中國茶文化中的奇葩之一,其中蘊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內容。
這里首先要談一談佛茶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茶道的重要區(qū)別。中國茶文化的主調可以說是以儒家茶道為主的。茶道中充滿著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對其他人際的熱情。飲茶,自己養(yǎng)浩然之氣,對人又博施眾濟,大家分享快樂。清醒、達觀、熱情、親和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的歡快格局。既承認苦,又爭取樂,比較的“中庸”,易于為一般人接受。而佛教茶道則沒有這種歡快的格調,它更為強調“苦寂”,強調“苦寂”中的“頓悟”。那么既然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和樂感的,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這兩種東西怎么會如此緊密地連訣相伴,而調和成另一種茶文化――佛茶文化呢?
對于中國佛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提及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光輝時期――唐王朝。佛教自漢代傳人中國,逐漸發(fā)展,但其發(fā)展總擺脫不了“依附”二字,只是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由于朝廷的提倡而得到了特殊發(fā)展,使僧居佛剎遍于全國各地。許多寺院不僅成為傳播佛學思想的地方,而且也是經(jīng)濟單位,許多高級僧人都是大地主,和尚中的上層人士不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錦衣的優(yōu)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閑適,飲茶需要耐心和功夫,把茶變?yōu)樗囆g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寺院常建于名山名水之間,氣候常宜植茶,而僧人們是專門進行精神修養(yǎng)的,所以把茶與精神結合,佛之弟子是最好的人選之一。由于僧人清閑,有時間品茶,僧人修煉也需要飲茶,加上唐王朝大力發(fā)展,弘揚佛教,僧人行遍天下,從而推動了飲茶之風在全國的流行。可以說這是佛家對中國茶文化的不朽功德。
但是使佛理與茶理真正結合,形成佛茶文化,是禪宗的貢獻。至今在中日等國還流行的“茶禪一味”的說法即是明證。禪宗,只是佛學諸派中的一派,但其對奠定佛茶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功不可泯的。
禪宗主張以坐禪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德,不立文字”。就是說,心理清凈,無有煩惱,此心即佛。其次還主張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因為它的出現(xiàn),使佛茶文化有了自己獨立的意境。
禪宗的有無觀,是十分有意思的。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不過是勸人心胸豁達些,真靠坐禪把世上的東西和煩惱都變的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jié)制,與禪宗變通佛教規(guī)戒相適應。禪宗在茶中熔進“清靜”思想,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是修道的一種“創(chuàng)新”,若按印度佛教的原義,今生不得解脫,天堂才是出路,當然飲茶也無濟于事,只有干坐著等死罷了。但禪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覺大悟”了。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種“悟”,所以說“茶禪一味”,茶道精神與禪學是相通的。正是由于禪師們在追求靜悟方面的執(zhí)著,使佛茶文化的意境得以確立,將飲茶從技藝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從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茶道”二字。1)體現(xiàn)佛茶文化特點,突出恢復佛家“茶儀”。
佛教戒律太嚴不適合中國人的胃口,但完全去律去戒也就不稱其為佛教了。禪宗主張圓通,但圓通過了分,到后來有的禪僧主張連坐禪也不必了,這對禪宗本身便構成了威脅。所以,到唐末禪宗自己開始整頓。和尚懷海采用大小乘戒律,別創(chuàng)“禪律”,因懷海居百仗山,故稱《百仗清規(guī)》,《百仗清規(guī)》包括了僧人一切行為規(guī)范,而茶是禪僧良友,對飲茶的規(guī)矩自然也規(guī)范了進去。從此佛家茶儀正式出現(xiàn)。
茶儀中比較有名的是浙江余杭徑山茶宴。在宋代,徑山寺以佛與茶同時出名,號稱江南禪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談佛經(jīng),也談茶道,并賦詩。徑山茶宴有一定程式,先由主持僧親自“調茶”,以表對全體佛眾的敬意。然后由寺僧――奉獻給賓客,稱為“獻茶”。賓客接茶后,打開茶碗觀茶色,聞茶香,再嘗味,開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徑。
別外,禪門把日常飲茶和待客方法也加以了規(guī)范。所有這些,都是可供我們挖掘、整理的對象。
(2)開辟佛茶文化游對日本市場的重大意義。
日本茶道,無論從茶藝器具、點茶過程、思想精神,都與中國茶文化有著深切的淵源??梢詮哪撤N意義上說,日本茶道更似于中國的佛茶文化。當然,日本茶道中還凝聚著日本人民自己的創(chuàng)造,而正是由于日本茶道和中國佛茶文化的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對我們設計佛教茶道旅游,吸引日本游客大有裨益。
熟悉茶文化發(fā)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到日本的是日本學僧最澄。但最澄所處是唐朝中期,中國茶文化也是剛剛發(fā)展的新事物。所以最澄等還不可能更多了解它的本質。真正在日本全面宣傳中國茶文化,奠定日本茶文化基礎的是日本名僧榮西和尚。由于其兩度來華,在中國居住長達24年之久,所以他對中國的佛學理論和茶學道理,都是有一定見地的。這在他的自傳中都有所體現(xiàn),如“登天臺山見青龍于石板,拜羅漢于中峰,供茶湯而感現(xiàn)異花于于籃中”。龍是中國文化的象征,龍出現(xiàn)于中國寺廟中,證明自印度傳來的佛教已完全中國化了,而所謂向羅漢供茶,感覺由茶朵從杯中顯現(xiàn),據(jù)說只有在一定功態(tài)下才有這種感覺,從中可見榮西當時修煉的功底。榮西歸國后所寫的《吃茶養(yǎng)生記》重點吸收了陸羽《茶經(jīng)》中適于以茶保健和烹調器具、技藝方面的內容。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本程序與用具。
隨著交流的增進,南宋端平年間,日僧圓爾辨圓在徑山寺求法,回國時帶去了茶籽,播種于安倍川一帶,并播傳了徑山茶研制法,隨后日僧南浦詔明在徑山修學五年,歸國時由將“茶臺子”、“茶道具”一式帶回了日本崇福寺,這就是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認為日本“茶道”的故鄉(xiāng)在浙江,在徑山寺的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浙江開發(fā)佛茶文化旅游,對于中日文化交流,將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內容。
(3)開展佛茶文化旅游,要重視茶具開發(fā)恢復與茶屋的布置。
我們現(xiàn)在的茶室,對于茶具的重視明顯不夠。茶具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而且在茶藝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至今日本茶道還保留著陸羽“二十四器”中的二十種,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洗器、調茶的過程中使人逐漸安靜下來,經(jīng)歷一個有條不紊的過程,體現(xiàn)“省定”、“內斂”的特征。而在洗器、點茶過程中,設計出每次茶會的主題和對話,主客對答,以便通過茶藝回憶典籍、銘文,把人們引入一個古老肅穆的氣氛中去……同時,日本的茶室布置亦體現(xiàn)著這個民族的特點與精神。由于日本是個島國,大和民族隨時有著“危機感”,所以其在古茶道室的入口處,大多設計得很低,大約要伏身而行,從中體現(xiàn)出日本人的隱忍精神,而以樹干為柱,以竹木、茅草為頂,也隨時提醒人們不要忘記苦難……從此之中,我們亦應注意,在開發(fā)佛茶文化時應認真總結、吸收各方優(yōu)點,從而發(fā)掘、設計出一套獨具民族特色的東西。
總之,佛茶文化,是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中國人是最精神的,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以及整個飲茶過程中的美學藝境,是我們開發(fā)旅游產品的一個寶貴財富。
中國茶文化的現(xiàn)狀越來越好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喝茶了。
茶文化的形成需要文人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