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葉的分類(唐代茶葉的分類及特點)
唐代茶葉的分類及特點
細觀《茶經》,基本上是一本古代茶葉的百科全書,陸羽不但研究茶的自然科學屬性,還非常重視研究茶的飲用。如煎茶過程、茶具與水對茶湯質量的影響等,而近代茶葉科學研究者多研究茶樹品種、栽培、加工、貯藏、茶葉內在生化物質的變化等如何把茶生產好的問題,須知好茶還須用好的沏泡方法,才能更充分地顯現和領略茶的魅力。
陸羽在《茶經》中十分詳盡地闡述了唐代飲茶方式的主流,對茶的采摘、制作、飲用進行了細化,其煎茶方法為:炙茶、貯茶、碾茶、羅茶、擇水、烹水煎茶(一沸調鹽葉,二沸時出一瓢水、環(huán)激湯心、量茶末投于湯心,待湯沸如奔濤,育華)、分茶至各茶碗,使沫餑均分。
與南北朝時期飲茶的不同,表現在由湯活改為煎茶,調味料由蔥、姜改變?yōu)樯倭葵}花,以及對影響茶湯品質各方面因素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與細化。如開始認識不同水質對茶湯質量影響,不同沸水程度對茶湯質量的影響,不同產地茶碗對茶湯湯色的影響等。這些均體現了陸羽窮究天地奧秘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陸羽對茶學、茶事各方面的深入探索與宣傳,為茶藝類茶道和風雅類茶道的形成尊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并使它們具有了科學性與合理性。
唐代茶葉的分類及特點有哪些
茶文化特性1.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之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zhàn)國時期,茶葉已有一定的規(guī)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
茶文化特性
1.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之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zhàn)國時期,茶葉已有一定的規(guī)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yè)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fā)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tài),以雅為主,著重于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fā)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彩,并演變?yōu)楦髅褡宓亩Y俗,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2.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新時期茶文化融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使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的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等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之大,為世人矚目。
3.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習俗與喜慶婚禮,也充分展示著茶文化的民族性。
4.地區(qū)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qū)茶文化。我國地區(qū)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yōu)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唐代的茶具有什么特點
唐代的茶具特點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興旺發(fā)達、蓬勃發(fā)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唐代的茶飲及茶文化已發(fā)展成熟,人注茶具也取得了較大發(fā)展,唐代茶具在中國茶具的發(fā)展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
飲茶之風在唐代極為盛行,文人士大夫們更將飲茶視為風雅之事。因此,人們不但重視茶葉的色澤、香氣、味道及烹煮方法,而且非常重視茶具,特別是在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規(guī)范了茶具的種類和規(guī)格之后,茶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
《茶經》中所列出的一套茶具共有二十四種(總共有二十九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人對茶具的要求十分嚴格。
在唐代的茶具中,茶壺獨具特色。茶壺,也叫“茶注”,壺嘴叫做“流子”,因器型矮小而取代了晉代的雞首湯瓶。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碗托。據說,碗托是由店代西川節(jié)度使崔寧之女發(fā)明的。她將蠟做成圈,以固定茶碗在盤子里的位置。
后來,蠟質碗托發(fā)展成為瓷質碗托。實際上,早在周朝時就已經出現了與碗托相似的茶具,《周禮》中將這種放置杯搏一類器具的碟子稱為“舟”。
唐代時,直接用來飲茶的器皿叫做“盞”(陸羽在《茶經》里將其稱作“碗”),其器型比碗小,腹淺口敞,壁斜直,玉璧形底,外表大多呈荷葉形、花瓣形、葵瓣形、海棠形等。
此外,唐代還出現了可以隨身攜帶的裝有少量零碎茶葉的小蓋罐,以及專門貯存茶葉的器具茶籠。
唐代時,雖然已經出現了玻璃茶具,但人們還是主要使用陶瓷質、金質及銀質的茶具。陶瓷盞因制作精良,釉色晶瑩潤澤,而深受人們喜愛。
當時享有盛名的瓷器有越窯、鼎州窯、婺州窯、岳州窯、壽州窯、洪州窯和邢州窯,其中,越窯盞與邢窯盞名望最高,分別代表了當時南青北白兩大著名瓷系,而且都是當時進貢給皇帝的物品。
在造型風格上,越窯盞與邢窯盞大不相同。越窯盞的特點是口唇不卷,底卷且淺;邢窯盞則較為厚重,且外口無凸起的卷唇。
在唐代,越窯青釉盞為最盛行的茶盞樣式,而邢窯盞亦有“天下通用之”的美譽。在《茶經》中,陸羽認為越窯盞的胎釉有,“類冰”、“類玉”之美,而邢窯盞則有“類雪”、“類銀”之美。
至于以金、銀制作而成的茶具則更是光芒四射,異常昂貴,成為宮廷和豪門貴族的奢侈品,而對于平民百姓來說,只能遠觀而不可近玩。
唐代當時茶具主要有碗、甌、執(zhí)壺、杯、釜、罐、盞、盞托、茶碾等。甌是中唐時期風靡一時的越窯茶具新品種,是一種體積較小的茶盞。
唐代茶葉的分類及特點介紹
在唐代以前,茶葉的利用、飲用,開始是生煮羹飲或曬干收藏,而后多以搗葉做成餅茶,或是蒸葉搗碎制成團茶,因此在唐代以前已出現曬干散茶和團餅茶。
唐代之初,蒸青團茶已成為主要茶類,也有曬干的葉茶(類似現代的白茶)。唐朝陸羽所著《茶經·六之飲》中稱:“飲有觕(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可見當時已出現四種茶葉,但按現代的制茶科學來認識,這四種茶均屬蒸青綠茶。
宋代開始,除保留傳統(tǒng)的蒸青團茶以外,已有相當數量的蒸青散茶,《宋史·食貨志》記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團餅茶,是將茶蒸后搗碎壓成餅片狀,烘干后以片計數。散茶是蒸青后直接烘干,呈松散狀。
到了明代,除蒸青散茶以外,出現了炒青綠茶以及紅茶、黃茶、黑茶,直接曬干或烘干的白茶也同時存在。因此可以說,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五大茶類均已出現。
到了清代,除五大茶類外,又出現了烏龍茶,各類茶葉的制茶技術也得到了改進和提高,很多質量非凡的“名茶”獲得了朝廷和文人雅士的贊賞。至此六大茶類齊全。隨著茶葉的輸出和貿易活動,不少茶類的制茶技術已傳播至很多產茶國家,使各具特色、不同品類的茶葉為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所享用。
唐代的茶葉生產以什么為主
點茶法是流行于宋代貴族階層中間的飲茶方式,而唐代高層社會喝茶的方式是煮茶
唐代茶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家,茶文化是中國文明史的一部分。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茶文化萌芽出現于晉,南北朝時代。那茶已經脫離一般形態(tài)的飲食模式,走入了文化圈。陸羽的《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志。宋代茶文化開始興盛,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yè)品茶社團,其中有官員組成的“湯社”及佛教的“千人社”等 。此時茶儀也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關懷、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明代茶文化也非常興盛。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
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tài)。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的商業(yè)行為,此時興起的茶書,茶事,茶詩也已不計其數。
唐代茶葉的種類有( )
我國數千年的用茶歷史上,有過非常多的茶葉品種,特別是一些“貢茶”、“名茶”,備受茶客和文人的雅士的鐘愛?,F以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名茶分述如下,以鄉(xiāng)食茶友們
唐代:
據唐陸羽《茶經》等歷史資料記載,唐代名茶計有50種,如:紫筍茶、陽羨茶、霍山黃茶、蒙頂茶、昌明茶、茶萸茶、衡山茶、鳩坑茶、仙人掌茶……大部分屬蒸王青團餅茶,少量是散茶。
宋代:
據宋微宗《大觀茶論》等記載,宋代名茶計有90余種,如建安茶、謝源茶、五果茶、普洱茶、白云茶、花塢茶、龍井茶……大部分仍以蒸青團餅茶為主,各種名目翻新的龍風田茶是宋貢茶的主體。
元代:
據元馬端陸《文獻通考》等記載,元代名茶計有40余種,如:頭金茶、骨金茶、泥片茶、綠英茶、早春茶、大巴陵茶、雨前茶……
明代:
據明顧元慶《茶譜》記載,明代名茶計有50余種,如碧澗茶、薄片茶、白露茶、綠花茶、白芽茶……
清代:
清代名茶、除綠、黃、黑、白、紅等品種外,還發(fā)展了新品種--烏龍茶,在這些茶類中有不少品質超群的品目,并逐步形成了至今還在繼續(xù)保留著的傳統(tǒng)名茶。清名茶訃有40余種,如:武夷巖茶、黃山毛峰茶、西湖龍井茶、鳳凰小仙茶、青城山茶、貴定云霧茶、湄潭眉尖茶……
唐代有什么茶葉
那么唐代人喝什么茶呢?依據陸羽所著《茶經》載,有陽羨茶、壽州黃芽 、昌明茶、衡山茶、碧澗、明月、芳蕊、茱萸等,主要茶葉產地在南方各省。從工藝上看,唐茶以團餅茶為主,亦產散茶(蒸青)和末茶。如唐代制造的“蠟面”貢茶,亦屬于研膏“團餅”茶類,主要產地在福州、武夷山等地。
“蠟面茶”是唐宋時期一種名貴茶品,在制作過程中加入香料膏油,印制成餅,光潤如蠟,故名?!跋灻娌琛钡闹谱魇加谔拼?,主要作為貢品進貢皇室,由皇帝頒賜給朝臣,有時也作為禮物贈送鄰國,民間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