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有關(guān)陸羽資料及《茶經(jīng)》,謝謝。
鏈接:
?提取碼:?u14t《陸羽茶經(jīng):經(jīng)典本》是由江蘇鳳凰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將于2019年01月出版發(fā)行的一部傳統(tǒng)文化書籍,作者是茶文化專家王建榮老師。
你好,陸羽 一名疾,字鴻漸,號季疵,別號桑苧翁,自號竟陵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約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生;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卒。農(nóng)學。 繼隋統(tǒng)一中國之后,唐代出現(xiàn)了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農(nóng)業(yè)、園藝業(yè)和手工業(yè)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國際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從而推動了科學技術(shù)和文化的進步。 科學技術(shù)的進步又促進了經(jīng)濟的繁榮和政治的安定。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鼎盛時期。但另一方面,由于地主莊園經(jīng)濟和寺院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土地兼并和稅賦的加重,使得中小地主破產(chǎn),自耕農(nóng)大批淪為佃農(nóng),社會矛盾日益加劇,尤其在“安史之亂”以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遭到嚴重破壞,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走上了由盛而衰的下坡路,與之相適應(yīng)的社會意識也在發(fā)生變化。陸羽正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 陸羽出身貧寒,其父母不知何許人,只知他是竟陵龍蓋寺僧于河堤上拾養(yǎng)的棄兒,因隨陸僧為姓。 《新唐書》本傳說他的姓氏名字取之于《易經(jīng)》筮卦,這應(yīng)是后來的事。竟陵地處漢水下游,其北有大洪山、荊山,南接江漢平原,為南北彈宗交匯處。神秀在675年以后赴江陵當陽山創(chuàng)立北宗禪,提倡漸悟,比較保守,保留有天空佛教的某些清規(guī)戒律,主張讀經(jīng)、坐禪、苦行。經(jīng)慧能(公元638—713年)徹底改造、創(chuàng)立的南宗禪是徹底中國化了的佛教,提倡頓悟,教義簡單,不像天空佛教那么煩瑣,不念佛經(jīng),不坐禪,不苦行,否認修行必須出家,“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必在寺”。 因此在勞苦大眾中很快地傳播開來。南宗禪還接受了儒家的孝弟忠信等倫理道德觀念,宣講孝道,為士大夫所接受,于是“四方學者云集座下”,“上而君相王公,下而儒老百氏,皆慕心向道”,陸羽既出身貧寒,且生活在這樣的禪儒交融的氛圍中,自然容易接受南宗禪理,不愿念經(jīng)苦行,向往儒學。因此,當他的師父“教之以旁行書”時,因拒不學習而觸怒其師。于是,被罰去清理廁所,打掃庭院,還要放牧30頭牛。盡管如此,他仍利用放牧的機會,堅持學習,用竹簽在牛背上劃字。一次,他得到一篇張衡的《南部賦》,便仿效學童正襟危坐,口中囁嚅作朗誦狀,因此又被師父拘管起來,并被罰去清除田園雜草。他常因不能正常念書而暗自啜泣,說:“歲月往矣,奈何不知(詩)書”。再加他不堪忍受“主者鞭苦”,便逃離寺院。 古代,寺院原是傳布佛教音樂(佛曲)的主要渠道。 每當佛教節(jié)日或民間節(jié)日時,寺院就會有樂舞表演,節(jié)目有佛教音樂,世俗音樂(變文),百戲幻術(shù)。表演者為寺院藝僧,官府藝人和社會上的職業(yè)藝人。劇場就設(shè)在寺院。陸羽稟性聰慧、詼諧,且從小在寺院中長大,耳濡目染,自然也受到樂舞熏陶。因此,當他離開寺院后,便隱于市朝為優(yōu)人,以樂舞戲諺為業(yè),又曾作恢諧數(shù)千言,時人視之為“東方曼倩之儔”。 天寶(公元742—755年)年間,復州大酺(民間節(jié)日),吏署舉陸羽為伶師,其才為太守李齊物所賞識。于是,授之以詩書,薦舉他到火門山從師授業(yè)。 天寶以后,北方儒道合流和南方禪儒合流,更是成為中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發(fā)展的新趨向。詩人多寄興于江湖僧寺,“隨僧齋粥”的士大夫也日益增多。就連自稱“不信佛法”的書法家顏真卿(公元709—785年)也“好居佛寺,喜與學佛者語”。而禪師則以“師禮接俗儒”,“以文章接才子,以禪理悅高人,風儀甚雅,談笑多昧”。儒禪結(jié)合,不少文人名僧都麇集在江南,形成了以江南為中心的儒禪文化。為了提高文化素養(yǎng),求得自我完善,陸羽自然不能滿足于復州一隅之所得,便毅然離別家鄉(xiāng),到江南名山寺院尋師訪友,并于肅宗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隱居于苕溪(今浙江吳興),度過了他的一生。陸羽定居留溪,仍往來于南京、潤州、余杭、杭州等地名山寺院,與著名詩僧皎然等交往。皎然姓謝名清晝,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作詩論多種,而以《詩式》五卷最著?!胺才c之交者,必高詠樂道;道其同者,則然始定交哉”。皎然卻“以陸羽為莫逆之交”。他對靈隱出道標的詩文也頗推崇,“夫日月之霞為天標,山川草木為地標,推能歸美為德標,居閑趣寂為道標,名實兩全,品藻斯當?!边€與余杭宜豐寺僧靈一“講德昧道,朗詠終日”。與著名道土詩人張志和、女道土詩人李季蘭、道土詩人皇甫冉以及大書法家顏真卿等有深厚的友誼。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時,在檸山為陸羽修筑三癸亭以資紀念。 陸羽深受儒、禪、道思想的陶冶,他既具有儒家的人生哲理,“聞人善,若在已;見有過者,規(guī)切至仵人”;“與人期(約會),雨雪虎狼不避也”,又有禪者行臥自由,放蕩不羈的“狂”,或則“獨行野中。誦詩擊木,裴(徘)回(徊)不得意,痛哭而歸”;或則“朋友宴處。意有所動,輒去”。晚年,雖曾沼拜為太子文學,后徒為太常寺太祝,皆不就職,被世人稱為當代(狂士)接輿。他還有著極為濃厚的自然清靜、怕樂山水的生活情趣。這對于他接觸自然,觀察茶樹和深入研究茶樹具有重大的作用。 還在他早年為職業(yè)藝人期間,就曾活動于“巴山峽川”,對川、陜、鄂、湘間的茶樹有所觀察和了解。定居苕溪以后,陸羽對茶更是有著特殊的興趣和感情,經(jīng)常與皎然、朱放等論茶,對茶的植物學特性、采制、烹煮和飲用,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和研究。 他一生的著述不少,然而“世所傳者特《茶經(jīng)》,他書皆不傳”。 《茶經(jīng)》是一部歷史和實際考察相結(jié)合的關(guān)于茶的專著。全書分為十經(jīng),七千余字。觀其內(nèi)容主要有兩個方面;其一,茶樹的植物學特性及其加工制造,“一之原”記茶的名稱考訂、茶樹的性狀特征、生境、栽培、品種鑒定和利用;“二之具”記采茶工具;“三之造”記茶葉的加工;“八之地”記茶樹的地理分布。其二,烹茶和飲茶?!八闹鳌庇浿蟛韬惋嬢惫ぞ撸弧拔逯蟆庇涳灢璧呐氩?烤、煮、酌)法;“六之飲”記飲茶法;“七之事”為歷史資料匯編。前者與農(nóng)學有關(guān),而以“一之原”為其主要內(nèi)容;后者則與飲茶有關(guān),而以“五之煮”為其主要內(nèi)容。 關(guān)于茶樹的植物學特性,陸羽有過較深入的觀察和詳細描述。他首次提出茶樹有樹高“一尺、二尺”的灌木型和樹高“數(shù)十尺”、“兩人合抱”的喬木型。“其樹如瓜蘆(即苦丁樹,植物學上系冬青屬大葉冬青的一種),葉如桅子,花如薔蔽,實如拼擱,莖如丁香,根如胡桃”。頂生芽葉有“筍”、“芽”之分,前者狀如竹筍,后者細弱短瘦。并以芽葉的性狀來辨別茶樹品種的優(yōu)劣,說“葉卷(嫩葉背卷)上,葉舒(嫩葉舒張)次”。 在生境和地理分布方面,他首先提出“地”(即土壤)對茶樹生。長的重要性,把“地”分為上、中、下三等?!捌涞兀险呱鸂€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還提出包括日照、溫度、濕度和坡向等生態(tài)條件對茶樹生長和品質(zhì)的影響,說:“陽崖陰林”為上,明確指出:茶樹適宜于向陽山坡,且有樹木蔭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滯”。至于“野者上,園者次”,則是就地形而言,涉及茶園地形(含海拔、坡度、坡向、溫度、濕度、光照等)的選擇以及環(huán)境條件綜合影響的比較。他首次提出茶樹是“南方嘉木”,并按照當時的行政區(qū)劃分為八個產(chǎn)茶區(qū),雖然不太科學,卻反映了我國茶樹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其北緣以秦嶺、巴山以南及至淮河一線為界?;旧吓c現(xiàn)代茶樹的地理分布情況相符合。 茶樹栽培法,據(jù)《茶經(jīng)》所記,唐代已有人工栽培茶樹,栽培方法有種子繁殖法(有性繁殖)和移植(無性繁殖)。并且,特別強調(diào)在“藝(種子繁殖)而不實,植(苗木移植)而罕茂”的情況下,采用“種瓜法”。種瓜法雖屬有性繁殖,但在操作技術(shù)上與一般的種子繁殖法不同。 茶葉采摘期,“在二月、三月、四月間”。陸羽所記,主要是指長江流域的春采。采摘時間,晴天“凌露采”。 采摘標準為“長四、五寸”的粗壯嫩芽(帶梗)。他還總結(jié)了兩條采茶經(jīng)驗:其一,就土壤肥瘠而言,其采摘方法是:“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蔽蕨始抽,凌露采焉?!比绻L在土壤瘠薄的亂草叢中,“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第二,就當時制茶技術(shù)條件而言,提出“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至于鮮葉加工,陸羽只談到餅茶的制作過程,“晴采之,蒸之,擒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沒有提到具體制作方法。還特別強調(diào)“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他根據(jù)餅茶外表勻整情況,分餅茶為八等,其中表面呈“胡鞾”(緊縮細縐紋)、“犎牛臆”(整齊的粗縐紋),“浮云出山”(有卷曲的縐紋)、“輕飄出水”(微波紋)、“澄泥”(平滑)、“雨溝”(光滑有溝紋)等狀態(tài)者為優(yōu)質(zhì)餅茶。 《茶經(jīng)》還指出茶可以防治某些疾病,“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暇,與醍醐甘露抗衡也”。還可以“蕩昏寐”,作為一種消睡提神的飲料。 《茶經(jīng)》的另一重要內(nèi)容是烹茶和飲茶法。 烹茶的步驟是:先用火烤炙,再搗成末,然后煮茶取飲??静璧年P(guān)鍵是掌握火候,受熱要均勻,提出“持以逼火”(用旺火)。“屢其翻正”(時常翻動),“慎勿風燼間炙,熏熖如鉆”,否則會“炎涼不均”。因此。燃料必須“用炭”,其次是“勁薪”(硬柴),沾腥味、含油脂的木材不能作為燃料用。 火候的掌握主要以餅茶表面變化而定,視其“狀如蝦蟆背而止”?!叭セ鹞宕纭?,使之“卷而舒”,回復到原來狀態(tài),再進行復烤。復烤則以茶的干燥程度而定?!叭艋鸶烧撸詺馐熘埂?,如果曬干,則“以柔止”。 烘干后,“承熱用紙囊貯之”,使“精華之氣,無所散越”。煮茶的工序是先燒火,后煮水。陸羽特別講究“用水”,并且依據(jù)不同的水源分水為三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而山水又以“揀乳泉、石油漫流者上”,江水“取去人遠者”,井水,則“取汲多者”,強調(diào)用未經(jīng)污染的“活水”。燒水和煮茶都要求掌握火候(目測)。先在銀內(nèi)燒水至“沸如魚目,微有聲”,這是第一沸。隨即加入適量的鹽,再燒至“緣邊如涌泉連珠”為第二沸,舀出一瓢水,并用竹夾在鍑中轉(zhuǎn)成水渦,再用“則”量出茶末放入水渦,茶湯煮至“騰波鼓浪”為第三沸。將茶湯表面的一層“色如黑云母”的水膜舀出倒掉,再舀出一瓢茶湯稱“雋永”。待鑷中茶湯出現(xiàn)“勢若奔濤濺沫”時,將舀出的第一瓢水倒進,使茶湯稍冷,抑止沸騰,以孕育沫餑。煮好后,將舀出的第—瓢茶湯酌到碗里(一升水可酌五碗),使碗里的茶湯沫餑均勻。這時的茶湯“其色緗(淺黃)也,其馨#(香氣至美)也,其味……啜苦咽甘”才是好茶。 陸羽認為“以湯沖泡”的“庵茶”和“用蔥、姜、棗、桔皮、茱萸、簿荷之屬煮之百沸”的茶,都是“溝渠間棄水”。他把飲茶作為一種精神享受,是一種藝術(shù),也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手段。只有“精行儉德之人”才能享受這種藝術(shù)。特別講究香、色、味,“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shù)三……?!苯袢臻}南還保留有這種風習。 史書上稱,由于《茶經(jīng)》的問世,“天下益知飲茶”,雖有夸大之詞,但陸羽的《茶經(jīng)》在歷史上確曾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的種茶、制茶、煮茶和飲茶法在6—7世紀已先后傳入朝鮮。日本佛僧不空、最澄在8世紀中葉至9世紀初先后帶去餅茶、茶子,并植于日本滋賀縣。后來在高僧澄西的倡導下。把煮茶、品茶發(fā)展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茶道。 茶道還吸收了宋代寺院的行茶儀式,不僅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交際手段,而且在佛寺中成為布道傳法、修禪養(yǎng)生的方式。無一不受陸羽《茶經(jīng)》的影響??梢哉f,日本的 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而陸羽正是茶文化的傳播者。 文 獻 原始文獻 [1] (唐)陸羽:茶經(jīng),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灣商務(wù)印書館影印,1986。 [2]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隱逸傳,中華書局,1975。 [3] (宋)贊寧:宋高僧傳·卷十五、二十一、二十九,中華書局,1987。 [4] (唐)趙璘:因話錄·卷三,明刻木。 [5]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第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五冊,中華書局,1979。 [6] (唐)劉禹錫:劉夢得文集·卷二十六,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影印,1919。 研究文獻 [7]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8] 吳覺農(nóng):《茶經(jīng)》述評,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4。 [9] 陰法魯:中國古代佛教寺院的音樂活動,見《佛教與中國文化》,中華書局, 1988。 32165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