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式油茶的做法和配方
用料:炒熟芝麻150g,普通面粉400g,花生150g,白糖適量,油適量,各類干果適量
1、用料理機將炒熟的芝麻打碎,放入碗中備用。
2、將花生炒熟,去皮,再用料理機將花生打粉。
3、燒熱鍋,先不放油,用最小火慢炒面粉。
4、依據(jù)面粉多少,大概炒十五到二十分鐘,面粉微黃即可。
5、炒好的面粉盛出過篩,如果有面粉硬塊要碾碎。
6、燒熱鍋子,放入適量油,油溫達到六七成熱時改小火,放入面粉,芝麻粉和花生粉,將干果也一起加入,小火炒大概十到十五分鐘。
7、最后依據(jù)自己口味,放入適量鹽或者白糖。
8、這樣油茶就做好了,一勺粉大概用兩勺熱水沏開就可以。
關(guān)于土家族的知識
土家族,現(xiàn)有人口570萬,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區(qū)山崗纏繞,物產(chǎn)豐饒。有著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中外游人。其中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已成為新型的旅游勝地。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后,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土家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俗話說“一方山水養(yǎng)一方人”。大山鑄成了土家人大山般的性格,江河賦予土家人江河樣的靈性。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shù)人由于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qū)仍用土家語。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林木生長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有“綠色寶庫”之稱。縣城西南又一大片原始森林,集中生長著大量的稀有珍貴樹種,被定名為“稀有珍貴樹種”群落,是一個天然植物園。 說起張家界,今天幾乎無人不曉。這片曾經(jīng)阻隔著土家人許多渴望和夢想的大山,如今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成了土家人的驕傲。
土家族 族名 “土家”在當?shù)貪h語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人口及分布 截止1990年人口為570.422萬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區(qū)和四川省東部地區(qū),與漢、苗等族雜居。 歷史由來 土家族的先民與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淵源關(guān)系。但其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鳥蠻的一部;另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將湘鄂西一帶土家族稱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開始用“土家”名稱。語言文字 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未定。大多數(shù)人通漢語,只有湖南的永順、龍山、古丈等聚居地區(qū),還完整地保留著土家語。本民族無文字,通用漢文。 宗教文化 受漢族影響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這些神不是他們自己的神。過去有巫師驅(qū)鬼。有的地方信道教。 “擺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體舞,包括狩獵、軍事、農(nóng)事、宴會等方面的70多個動作。節(jié)奏鮮明、動作優(yōu)美、樸素、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史詩、山歌最為著名。 習俗及社會 跳“擺手舞”是他們很盛行的活動。是與祭祀祖先、乞求豐收相聯(lián)系的。不論什么盛大的聚會,都要跳的。“擺手”選陰歷單日開始,持續(xù)的天數(shù)也是單數(shù)。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農(nóng)歷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參加的人數(shù)有上萬人。 男女多經(jīng)對歌相愛結(jié)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干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于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斑^趕年”,即提前l(fā)~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jié)日。 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方面,刺繡、編織比較有名,土花鋪蓋尤為著名。 歷史上封建領(lǐng)主經(jīng)濟從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發(fā)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間“改土歸流”時,逐漸過渡到地主經(jīng)濟。新中國成立前社會經(jīng)濟處于封建地主經(jīng)濟發(fā)展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實行了社會改革,與苗族聯(lián)合建立了2個自治州。[民族簡介] 土家族,現(xiàn)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布。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土生土長的人”。2 0 0 0 多年前,他們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后,土家族單獨被稱為“土丁”、“土民”等。新中國成立以后,根據(jù)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土家族。 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大多數(shù)人由于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只有湘西的龍山、永順、古丈等縣的少部分地區(qū)仍通用土家語。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上受漢族影響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點。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壩漆”,都是飲譽中外的名產(chǎn)。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又稱“打花鋪蓋”,它是一種土家錦。以其獨特的工藝和美妙的構(gòu)圖被列為中國五大織錦之列。 [宗教習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jié)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馓、粑粑、雞鴨和五谷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開始食用,農(nóng)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只大公雞。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稱是“白虎之后”。相傳,遠古的時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務相被推為五姓部落的酋領(lǐng),稱為“廩君”。廩君率領(lǐng)部落成員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鹽陽,殺死兇殘的鹽水神女,定居下來。人民安居樂業(yè),自然廩君也深受人們的愛戴。后來廩君逝世,他的靈魂化為白虎升天。從此土家族便以白虎為祖神,時時處處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龕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結(jié)婚時,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鋪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進行宗教式的虔誠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見來驅(qū)惡鎮(zhèn)邪,希翼得到平安幸福。 [飲食習慣]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nóng)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jié),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jù)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馓也是土家族季節(jié)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qū)一直被當成主食,現(xiàn)仍是一些地區(qū)入冬后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谷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jié)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shù)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馓;綠豆粉(米粉);油炸粑。土家族的天文歷法 土家人在長期的農(nóng)耕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氣象、水利、農(nóng)學、生物學、醫(yī)藥學知識,并用這些知識指導一代又一代土家人的生產(chǎn)與生活。? 土家人的氣象知識是以諺語、歌謠的形式留傳下來的,如:“云朝工,亮通通;云朝西,披蓑衣;云朝南,打破船,云朝北,下不徹”、“早晨燒霞,等不燒茶;傍晚燒霞,曬死蛤蟆”、“雷公光唱歌,有雨也不多”、“東虹日頭西虹雨,虹在南方漲大水”、“月亮打傘,曬破巖板,月亮生毛,雨落明朝”、“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抹腰”等都是通過對云雷、虹等天象或日月等天體的觀察來預測天氣的晴好,準確性高。? 土家人還根據(jù)山里草木枯榮、候鳥來去、日月星辰的變化、云風雨雷電的交替來按排農(nóng)時,預測氣候,估算年成的豐歉。他們把世代積累的農(nóng)耕經(jīng)驗編成山歌、諺語,口耳相傳,指導春種秋收。如:“老張莫聽老問哄,桐子花開要下種”、“三月逢春好盤花,滿山陽雀叫喳喳,一來報知陽春節(jié),二來摧動種莊稼”告誡人們桐樹開花、陽雀歡叫的時節(jié),也是播種時候了。又如:“清明要明,谷雨要淋”、“三伏不熱,五谷不結(jié);三九不冷,百果不很”。這是根據(jù)特定節(jié)氣的氣象情況來推測農(nóng)業(yè)的收成好壞。 其農(nóng)學知識也靠這類諺語、歌謠相傳,如:“耕得深,耙得爛、一碗泥巴一碗飯”,講的是農(nóng)田要深耕細耙,這樣收成才好。“深栽洋芋淺栽秧,紅苕栽到皮皮上”、“寧栽秋苕,不種秋蕎”,又是在傳授稻秧、紅苕、洋芋,蕎麥的種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