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治療布魯氏桿菌病 急需!!!!!
一、怎樣治療布魯氏桿菌病 急需!!!!!
布魯菌病診斷鑒別
【診斷】
流行病學資料及職業(yè)對協(xié)助診斷本病有重要價值,若同時有本病的一些特殊臨床表現(xiàn),如波狀熱、睪丸炎等,則診斷可基本成立。血、骨髓、膿液等培養(yǎng)的陽性結果為確診的依據(jù)。
凝集試驗(或ELISA、補結試驗等)宜月逐周測定,高效價或效價成倍升高者有診斷價值。慢性患者凝集試驗陰性時宜作ELISA或抗人球蛋白試驗,為鑒別自然感染和人工免疫,或明確疾病是否活動,則可作2-ME試驗。
【鑒別診斷】
本病的急性期易與傷寒、副傷寒、風濕病、類風濕關節(jié)炎、流行性感冒、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肝炎、瘧疾、淋巴瘤、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相混淆。布病的慢性期宜與各種骨和關節(jié)疾病、神經官能癥等下鑒別。
布魯菌病治療
一急性感染
1.一般療法及對癥療法患者應臥床休息,注意水、電解質及營養(yǎng)的補充,給予足量維生素B族和C,以及易于消化的飲食。高熱者可同時應用解熱鎮(zhèn)痛劑。腎上腺皮質激素(激素)有助改善血癥癥狀,但必須與抗生素合用,療程3~4天。有認為感染累及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及長期有睪丸腫痛者,均有應用激素的指征。
2.抗菌治療利福平對本病有效,利福平600~900mg/天加多四環(huán)素(doxycycline)200mg/天,療程6周,為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治療方案。羊、豬型感染者以四環(huán)素與鏈霉素合用為宜,一般采用二個療程,每次間隔5~7天,每一療程為3周。四環(huán)素每日劑量為2g,4次分服。發(fā)熱一般于用藥后3~5日內消退,此時劑量可減為1.5g。鏈霉素的每日成人劑量為1g,分2次肌注。單用四環(huán)素的復發(fā)率為305,合用時可降至10%。SMZ和TMP合劑對本病也具一定效果,對四環(huán)素過敏者、孕婦等可以采用。療程宜為4~6周,過短易有復發(fā)(復發(fā)率4%~50%)。鏈霉素也需同用,成人劑量每日1g,分2次肌注,療程3周。
二慢性感染一般認為四環(huán)素與鏈霉素合用有一定療程,但四環(huán)素的療程應延長至6周以上,鏈霉素以4周為宜。對膿性病灶可予手術引流。
布氏桿菌骨髓炎應予徹底清創(chuàng),輔以長期抗菌治療,除四環(huán)素及鏈霉素外,亦可試用氯霉素與慶大霉素聯(lián)合療程。脊柱炎或椎間盤感染一般無需外科引流。關節(jié)炎患者偶需作滑膜切除術。
布魯菌心內膜炎宜用四環(huán)素治療,療程2~3個月。鏈霉素6周。四環(huán)素亦可與慶大霉素復方SMZ聯(lián)合治愈本病。也可在上述基礎上加用利福平。但成功的治療常需換瓣。
菌菌療程已沿用20余年,靜脈注射,首劑為25萬個菌體,以后依次為50萬、125萬、250萬、500萬、1000萬、2000萬、5000萬、7500萬、1億、1.5億。每次注射后引起短暫的發(fā)熱有效。禁忌證為:活動性且肺結核、風濕熱、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及妊娠等。
布魯菌病并發(fā)癥
有心內膜炎、心包炎、腦膜腦為、腦膜炎、脊髓炎、支氣管肺炎、胸膜炎、子宮內膜炎等,個別病人可發(fā)生失語、癱瘓、聽力減退、耳聾、角膜炎、視神經炎、視網膜炎、腎炎、腎盂腎炎等。妊娠患者發(fā)生流產者約占1%。
布魯菌病預后預防
預后良好,患者大多于3~6個月內康復,僅10%~15%病例的病程超過6個月。未經抗菌藥物治療的病死率為2%~3%,主要死亡原因為心幾膜炎、嚴重中樞系統(tǒng)并發(fā)癥、全血細胞減少癥等。慢性患者可遺傳關節(jié)病變、肌腱攣縮等而使肢體活動受限
參考資料:
二、布魯菌病如何預防
布魯菌為一不活動、微小的多形球狀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胞形成。該菌對光、熱、常用化學消毒劑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鐘、濕熱60℃10~20分鐘、3%漂白粉澄清液等數(shù)分鐘即可將其殺滅。布氏桿菌在外界環(huán)境的生活力較強,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類制品中可生存數(shù)周至數(shù)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個月。, 布魯菌僅產生內霉素,對實驗動物具一定毒性。, 布魯菌自皮膚或粘膜進入人體后,中性多核粒細胞首先出現(xiàn),被吞噬的牛型細菌可部分被殺死,但羊型菌不易被殺。存活的 布魯菌隨淋巴液到達到局部淋巴結。根據(jù)人體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數(shù)量及毒力,病菌或在局部被消滅,或在淋巴結中生長繁殖而形成感染灶。當病菌增殖達到相當數(shù)量后,即沖破淋巴結屏障而侵入血循環(huán),此時可出現(xiàn)菌血癥、毒血癥等一系列癥狀。, 病菌進入血循環(huán)后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結等網狀內皮系統(tǒng)中形成新的感染灶,后后中網病菌又可多次進入血循環(huán)而導致復發(fā)。發(fā)熱呈波狀型(故本病又稱波狀熱)。, 布魯菌主要寄生于巨噬細胞內,與其他寄生細胞內細菌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一樣,其發(fā)病機理以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為主。, 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乃甚為復發(fā),一則與菌血癥、毒血癥、變態(tài)反應有關,二則該菌侵犯多個器官,三則抗菌藥物與抗體不易進入細胞,所以本病臨床表現(xiàn)復雜、難治。
三、什么是布魯氏桿菌?
布魯氏桿菌病的為害及其防治 發(fā)布時間: 2004-12-9 10:12:26 信息來源: 布魯氏桿菌病是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慢性傳染病。布魯氏桿菌屬于革蘭氏陰性菌,無芽胞,抵抗力和其他不能產生芽胞的細菌相近。1%來蘇爾或2%福爾馬林或5%生石灰乳均可殺死。直射陽光0.5—4小時殺死。在干燥的土壤內37天死亡,在冷暗處、胎兒體內可活6個月,在糞水中的存活力很強。 布魯氏桿菌的傳染源是病畜及帶菌動物,最危險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產或分娩時將大量布魯氏桿菌隨著胎兒、胎水和胎衣排出,流產后的陰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會有布魯氏桿菌。布魯氏桿菌感染的睪丸炎精囊中也有布魯氏桿菌存在。這種情況對于種公畜顯得更為重要。此外布魯氏桿菌還可隨糞尿排出。 布魯氏桿菌的傳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即攝取被病原體污染的飼料與飲水而感染。但經皮膚、結膜、交配也可感染,吸血昆蟲也可傳播此病。 該病潛伏期2周至6個月。母牛最顯著的癥狀是流產,常發(fā)生在第6—8周,流產時分泌物為灰白色,流產后排出污灰色或棕紅色惡臭分泌液,1—2周后消失。早期流產的胎兒產前多已死亡,后期生產的犢牛體弱不易成活。已流產過的母牛如果再流產,一般比第一次流產時間要遲,且易引發(fā)胎衣滯留,引發(fā)子宮炎,長期不育。如流產不發(fā)生胎衣滯留,則病牛迅速康復,又能受孕,但以后可能再度流產。公牛常見的是睪丸炎,睪丸腫大疼痛,觸之堅硬。布魯氏桿菌病還可造成關節(jié)炎,常見于膝關節(jié)和腕關節(jié)出現(xiàn)跛行。有時有乳房炎的輕微癥狀。 羊:發(fā)病癥狀與牛相似但不如牛明顯。母羊的流產發(fā)生于第3—4個月。公羊發(fā)生睪丸炎及附睪炎。其他癥狀可能還有乳房炎、支氣管炎、關節(jié)炎及滑液囊炎而引起跛行。 豬:流產多發(fā)生于妊娠期滿,即早產。早期流產常不易發(fā)現(xiàn),因母豬常將胎兒連同胎衣吃掉。流產后胎衣滯留現(xiàn)象少見,子宮分泌液8天內消失。少數(shù)情況因胎衣滯留引起子宮炎和不育。公豬常見睪丸炎及附睪炎,全身發(fā)熱,局部疼痛不愿配種。較少見的癥狀還有患豬皮下膿腫、關節(jié)炎、腱鞘炎等,如椎骨中有病變時,還可發(fā)生后肢麻痹。 發(fā)病后的病理變化 牛:胎衣呈黃色膠凍樣浸潤,覆有纖維蛋白絮片和膿液,有的增厚而雜有出血點。絨毛部分貧血發(fā)白黃,或覆有灰色或黃綠色纖維蛋白或濃液絮片,胎兒胃中有淡黃色或白色粘液絮狀物,胃腸和膀胱的漿膜下面有點狀或線狀出血。臍帶呈漿液性浸潤、肥厚,胎兒和新生兒有肺炎病灶。母牛乳房實質性壞死,間質增生。公牛睪丸和附睪有炎性壞死小結節(jié),是結締組織增生所致。 羊:與牛的剖解變化大致相同。 豬:胎衣絨毛膜充血,有時水腫或有出血點,還可能覆蓋一層灰黃色滲出物。睪丸和附睪在實質中有豌豆大或更大的壞死或化膿灶,其中可能已有鈣酸鹽沉積。有時精囊發(fā)炎、化膿性腱鞘炎和骨液囊炎。 防治本病主要是保護健康畜群、消滅疫點的布魯氏桿菌和培養(yǎng)健康幼畜三個方面。 1.加強檢疫提倡自繁自養(yǎng),不從外地購買家畜。新購入的家畜,必須隔離觀察一個月,并做兩次布魯氏桿菌檢疫,確認健康后,方能合群。每年配種前,種公畜也必須進行檢疫,確認健康后方能配種。養(yǎng)殖場每年需做兩次檢疫,檢出的病畜,應嚴格隔離飼養(yǎng),固定放牧地點及飲水場,嚴禁與健康畜接觸。 2.定期免疫在布魯氏桿菌病常發(fā)地區(qū)的家畜,每年都要定期預防注射。在檢疫后淘汰病畜的基礎上,第1年做基礎免疫,第2年做加強免疫,第3年做鞏固免疫,從而達到凈化畜群的目的。 3.嚴格消毒對病畜污染的畜舍、運動場、飼槽及各種飼養(yǎng)用具等,用5%克遼林或來蘇兒溶液、10—20%石灰乳、2%氫氧化鈉溶液等進行消毒。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及產道分泌物等,更要妥善消毒處理。病畜的皮,用3—5%來蘇兒浸泡24小時后方可利用。乳汁煮沸消毒,糞便發(fā)酵處理。 4.病畜處理病畜以淘汰為宜。確需治療者可在隔離條件下進行。對流產伴發(fā)子宮內膜炎或胎衣不下,經剝離后的病畜,可用0.1%高錳酸鉀溶液、0.02%呋喃西林溶液等洗滌陰道和子宮。嚴重者可用抗菌素和磺胺類藥物進行治療。 5.培育健康幼畜50%以上的隱性病畜,在良好的隔離條件下,用健康公畜的精液人工受精,從而培育健康幼畜。幼畜出生食初乳后隔離喂消毒乳和健康乳,經檢疫為陰性后,送入健康群,以此達到凈化疫場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