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雞的繁殖方式
大石雞的繁殖方式
大石雞的繁殖期為4-5月,為單配制,發(fā)情期間天剛亮就開始鳴叫。通常營巢于石灘處、懸?guī)r基部、山坡和溝谷間的灌叢與草叢中,也營巢于黃土狹谷兩岸懸崖的洞穴中。它的巢極簡陋,也甚隱蔽,主要為地面的凹坑,內墊以枯草即成。5月初開始產卵,每窩產卵5-7枚,最多可達20枚,卵的大小為40-43.6×30-33.5毫米,卵重20-23.7克。孵化期為22-24天,雛鳥為早成性,雛鳥絨羽為淡褐色,先孵出的雛鳥并不離巢,直至一窩雛鳥全部出齊,才跟隨親鳥活動。
從青海高原到六盤山地區(qū),大石雞的繁殖期不相一致。從西向東隨海拔高度的下降,年均溫和降雨量的增高,其繁殖期亦隨之提前。在青海高原,通常三月底到四月中開始配對營巢,三月底即可見成群的石雞。六盤山地區(qū),通常三月初到三月中開始配對營巢。
一到繁殖期,雄鳥極為不安,整天奔走嗚叫,其聲響徹山問。為占據(jù)巢區(qū)和爭奪雌鳥,雄鳥間常發(fā)生兇猛的格斗,在山間??陕牭狡涓穸仿暋T谡麄€繁殖季節(jié),一雌配一雄,非意外情況,其配偶關系始終不逾。保衛(wèi)巢區(qū)和雌鳥的任務,由雄鳥承擔,常見單獨活動在巢區(qū)及其附近。故在繁殖季節(jié),雄鳥遇害頻率較高。倘原配雄鳥遇害,另一只雄鳥可頂替其位置。
巢通常置于石山或黃土溝壑的懸崖上的凹坑內,有時也在人跡罕到的黃土溝溝沿上和山坡植物叢下。無論選擇何種生境作為巢址,其一側總有依靠,而上方總有植物叢、垂巖、垂伸土崖作為掩蓋。巢址避離陰坡和水溝。巢十分簡陋,利用天然凹坑,稍予加工,鋪以禾本科、沙草科、菊科植物的莖、葉以及少許自身的羽毛。巢無內外徑之分,稍呈橢圓形。
大石雞配對營巢后不馬上產卵。產卵均在上午,一天或兩天產一枚。卵呈淡乳黃色,具大小不等的淡褐色,或褐色斑點。雄鳥動情時,垂下外側翅膀,觸及地面,稍上提收攏內側翅膀,整個身體稍向外側傾e69da5e887aae79fa5e斜。內側脅部具橫斑的羽毛蓬起,其橫斑十分鮮明,藍灰色的羽基十分艷麗。頭稍后縮,面部和頸部羽毛蓬起;鮮紅的嘴,面部飾紋,項圈完全顯露。抖動外側翅膀,從雌鳥側前方,急速繞雌鳥一周。當雄鳥內側觸及雌鳥時,雌鳥蹲伏,達成交配。
著淡褐色絨羽的雛鳥,出殼后即能站立行走,但先孵出者并不離巢,直至全部出齊,才由親鳥帶領離巢。當雛鳥尚留在巢內時,驚飛的雌鳥并不飛遠,落在附近發(fā)出沉低的急促叫聲。當巢中小鳥聽到叫聲,則向巢的四周鉆,有的鉆到未孵出的卵之間,有的鉆到巢內鋪墊下。雛鳥出齊后一、二天就隨親鳥外出覓食。育雛由雙親共同完成,雌鳥較雄鳥更關心雛鳥。幼鳥取食時通常由雌鳥擔任警戒,站在高處,十分機警。幼鳥既使羽毛豐滿,也不離開雙親,直至第二年春天繁殖季節(jié)到來,始離開親鳥。
大石雞發(fā)現(xiàn)空中襲來之敵時常蹲伏不動,以和環(huán)境十分協(xié)調的羽色,使其免于害。帶領雛鳥的成鳥一旦發(fā)現(xiàn)敵害,一是帶領雛鳥急速奔走,二是腹部貼伏地面,耷拉下一側翅膀在地上撲打,把敵害引向自己。以使雛鳥有充分的時間藏匿。當發(fā)現(xiàn)雛鳥已藏好,就突然起飛,往往使敵害撲空。雛鳥藏匿的本能絕佳,轉眼就不知其去向。臥于巢中的雌鳥發(fā)現(xiàn)地面敵害,往往不動,或悄悄地離開巢一段距離突然飛走,很少從巢中直接起飛。
樹錦雞兒的繁殖方法
樹錦雞兒的繁殖一般采用播種法。錦雞兒的種子多在8月初成熟,當果實變?yōu)樯铧S色時應及時采摘,采知摘過晚,種子會因爆莢而崩落,不易采收。將采回的種莢放置于陽光下晾曬,使種子自然脫莢,凈種后裝盛在干凈的布袋內放置于遮陰通風處保存。第二年3月中旬用45℃溫水浸泡48小時后可進行播種。
選取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做圃地,并應施入經腐熟發(fā)酵的牛馬糞做基肥,用量為每畝道3500千克,基肥應與圃土拌勻,經晾曬處理后耙細整平,并用五氯硝基苯對苗床進行消毒。播種可采用撒播,每平方米用種量為20克至25克,播種后用腳輕輕踩踏,并噴灌一次水。 種子內發(fā)芽期間要保持土壤濕潤,待出苗齊后,每隔5天至7天灌溉1次,每次要澆足澆透,灌溉時間要在早晚為宜。待苗長至20厘米左右時間苗。間苗選在陰雨天進行,應仔細操作,防止容傷及其他幼苗。為促進苗木加速生長,在6月中旬追施一次尿素,8月初追施一次磷鉀肥,追肥后及時澆水。兩年后可進行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