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鮮葉怎樣處理?
??
鮮葉處理是鮮葉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指鮮葉采下后到炒制前的過程,包括鮮葉驗收、運輸及處理等方面。鮮葉從樹上采下后,并沒有停止生命活動,仍在繼續(xù)著呼吸作用,并放出大量熱量,消耗部分干物質(zhì),如果不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輕則鮮葉失去鮮爽度,重則產(chǎn)生水悶味、酒精味,使鮮葉變質(zhì),無法加工名優(yōu)茶,甚至失去飲用價值。
??因此,鮮葉處理非常重要。
1。攤放鮮葉采下后就進行炒制,制成的干茶有青臭氣。因此,運至加工廠后,鮮葉應按品種、老嫩度、晴雨葉、上午葉、下午葉、陰坡葉、陽坡葉、青壯齡葉分開攤放。
攤放可以使鮮葉的理化特性發(fā)生輕微的變化,葉質(zhì)變得柔軟,方便加工,利于品質(zhì)的提高;茶多酚、兒茶素因輕微氧化而含量有所下降,可以減少成茶的澀味,提高醇度;蛋白質(zhì)水解,氨基酸含量增加,散發(fā)部分青草氣的芳香物質(zhì),增加香氣。
??
粗壯、含水量高的鮮葉或露水葉,不經(jīng)攤放就炒制成干茶往往顏色發(fā)黑、團塊多而表面粗糙。而經(jīng)攤放后再炒制成的干茶,色澤翠綠、無團塊、表面光潔,品質(zhì)明顯提高。并且攤放可以提高工效、節(jié)省能源,降低炒制成本。例如,手工炒制一級龍井茶的青鍋,每鍋投葉150克,不經(jīng)攤放的鮮葉需要在75
~ 80℃的溫度下炒制17分鐘,而炒制攤放后失水在10% ~ 15%的鮮葉僅需要15分鐘。
??
鮮葉攤放的具體方法是:將采回的鮮葉及時均勻地攤放在坐南朝北、陰涼通風、清潔避光的竹匾、竹席或光潔的地板上,厚度通常為3~5cm,攤放程度必須達到失水率10%
~ 15%的標準,攤放時間通常為8~24小時。為使鮮葉水分均勻地散出,攤放4~6小時應輕輕翻葉1次,翻葉過重會損傷芽葉,產(chǎn)生紅變,影響成茶品質(zhì)。
??假如天氣干燥,茶葉來不及炒制,可以不翻葉,但應關(guān)閉門窗。攤放若干小時之后,一部分鮮葉由于失水較多,開始干癟,可以用手輕輕抓起,先行炒制。
鮮葉細嫩的高檔名優(yōu)茶,應堆放在軟匾、簸籃或篾墊上,而不宜直接堆放在水泥地面上。攤放厚度要適當,氣溫低的春季可以適當攤厚些。
??攤放的環(huán)境的空氣相對濕度應在90%左右,室溫在15℃左右,葉溫不宜超過30℃。
2。分篩名優(yōu)茶的采摘要求非常嚴格,然而不管采得如何精細,仍難免會有部分芽葉被采碎,同時也會混入少量不符合采摘標準的芽葉。因此,為了便于炒制,提高品質(zhì),必須在炒制之前對原料進行分篩。
??
分篩一是因為大小不同的鮮葉需要不同的炒制溫度。二是因為如果用大、中兩種鮮葉需要的溫度采炒制,必然使小的鮮葉因鍋溫太高而炒焦;反之,如果用中、小兩種鮮葉所需的溫度采炒制,則會使大的鮮葉因達不到要求的溫度而產(chǎn)生紅梗紅葉。進行分篩,可以做到分開炒制,使大、中、小三種鮮葉制成外形大小均勻的干茶。
??大的鮮葉可盡量做得緊一點、小一點,小的鮮葉可做得寬扁一點、大一點,如此炒制出采的干茶拼和后大小均勻,外形美觀。
另外,成年茶樹的鮮葉,梗子細、葉張薄,炒制時溫度應該低一些,不能與幼齡茶樹的葉張厚、芽頭大、梗子粗的鮮葉混在一起炒制,否則會使前者因溫度太高而出現(xiàn)焦邊,后者因溫度不夠高而出現(xiàn)紅梗紅葉。
??陽坡茶樹的鮮葉,色澤亮綠,芽短粗,節(jié)短,葉片著生角度大,陰坡茶葉與之正好相反,平地茶葉色綠且發(fā)烏,如果將三者混在一起炒制,制成的茶葉往往長短不一,色澤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