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網傳的“13號室”事件,你有什么看法?
誰也沒有想到,一段“十三號室”的短視頻在上傳網絡之后,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再一次揭開了十幾年前“網癮少年”的傷疤。
“磁暴步兵、雷電法王”這些看似戲謔的名號,都被冠在一個名叫楊永信的醫(yī)生身上。這位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醫(yī)生數十年來飽受輿論爭議。
爭論最大的焦點就是其所用的“電擊療法”。在眾多曾經接受過治療的未成年人當中那是一個極其恐怖的刑罰,“像無數根針從腦子里往外扎”、“好像有把巨大的鐵錘在不停的敲打自己的腦袋”。
其所在的醫(yī)院甚至成為曾經接受治療者眼中的奧斯維辛。
然而,把所有問題和錯誤簡單歸納到一個人身上雖然簡單卻不科學,因此我們更應該了解多方面的意見,盡可能全方位的還原事情的本來面貌。
關于楊永信、關于所謂的“電擊療法”,早在2009年時就曾飽受輿論質疑,甚至驚動了中央電視臺。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當年三聯生活周刊記者所采訪的一段報道:
“送孩子來的父母呈現出兩級分化狀態(tài),一類是商業(yè)上的成功人士,夫妻不睦,家庭關系支離破碎,對孩子除了金錢從未給予過交流和關心。一類是農村父母,同樣為了生存忽略了親情,孩子長期在網絡社會里尋找身份認同,沒有得到過價值觀的教導?!保ㄔ妮^長,文末我會附上原文鏈接)
這一切的一切,起源于僅僅是一個所謂的“網癮少年”的說法。在電子競技早已成為運動會比賽項目的今天,“網癮少年”這個詞匯顯然已經不合時宜。而在當年,包括現在很多自閉癥少年、叛逆少年等等等等都會被其家長親自送到楊永信這里來。
在每人一個療程長達四個半月、花費數萬元的醫(yī)院里,讓自己孩子接受令其毛骨悚然的所謂“電擊療法”,如果沒有孩子家長的極力配合,很難說的過去。
“痛苦觸目,幸福脆弱。網絡只不過是青少年躲避現實,反叛社會的一個工具而已。而所謂戒網癮樹立那70多條“軍規(guī)”,仔細看看,其實是家長們的支持和作為。很多去求助的家庭都無法歸入網癮范疇,“性格缺陷”和“問題家庭”是網癮以外的另兩大診療目標。”
在情緒冷靜下來之后,我們就能看到,問題既不是出在那些網癮少年身上,也不是出在楊永信身上,而是出在那些“問題少年”的家長身上。
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早年間的豆瓣曾有一個“父母皆禍害”的論壇,論壇里是全國各地吐槽自己父母的網友。
記得高曉松曾經說過,什么地方能深刻的觀察人性?只有小地方可以。因為小地方的人際關系相對穩(wěn)定,不會像大城市一樣流動性那么大。
一旦人員流動性大了,大家都是泛泛之交,根本談不上深入了解,也無從探究其內心的真實想法,更無法見證一個人的心路歷程和思想變化。
只有長期、細致的觀察一個人、幾個人、一群人——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的變化,才能真正深刻認識人性的復雜性,而不僅僅是流于表象。
很多社會上的年輕人,在生完孩子之后,在工作問題、事業(yè)發(fā)展問題等眾多因素的作用之下,導致自己不可能親自帶孩子,必須要把孩子交給家里的老人來帶,因此和孩子在感情上的疏遠就是必然的,隨之而來的親情淡漠和隔閡也是不可避免的。而這種看似簡單的小問題小矛盾,在生活中日積月累之后、在孩子的青春期和家長的更年期這兩個放大器的共同作用之下、在某些男女雙方都很強勢的家長身上,很可能會出現問題的集中爆發(fā),并造成孩子和家長的嚴重對立,發(fā)展到后期極有可能會以所謂“網癮少年”、“問題少年”的形式爆發(fā)出來。
事情一旦發(fā)展到那個地步,就無法挽回了。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不信任感、隔閡感、冷漠感,長時間的缺乏交流,長時間的情感得不到溝通所造成的矛盾,通通會以家長和孩子都最不愿意見到的方式表現出來。
在日常生活當中,茶叔見到過不少性格強勢的家長,性格脾氣極為執(zhí)拗,甚至夫妻兩人因為一件屁大的小事就能鬧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結果他們的孩子從小就唯唯諾諾、膽小怕事,幼小的眼睛里寫滿了恐懼。而他們兩人不但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孩子,甚至在孩子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就把孩子扔到了寄宿學校,美其名曰“鍛煉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茶叔看來,這不是鍛煉而是折磨。
把一個幼小的孩子扔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強行逼迫他接受自己這個年齡段本不該接受的壓力和負擔,遠離父母親情,遠離家庭的溫暖,遠離自己熟悉的同學和小伙伴。這不是愛,這是害,這根本就是父母雙方的自私自利和極其不負責任。
很多人以為這和家長受教育程度及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有關系,但通過茶叔十幾二十年來的觀察,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純屬個人性格使然。
而各種五花八門、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和悲劇還在我們身邊不停的上演。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茶叔原創(chuàng)作品,嚴禁任何形式的抄襲和音視頻的轉換,違者必究)
【13號室】#三聯生活周刊# :9年前,我在楊永信“13號室”見到的絕望少年和電擊療法 https://mp.weixin.qq.com/s/N_WsmihWH9NGRBk7sARF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