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有關家庭教育中了解孩子的書、影片、詩歌
2.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一些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自己生,自己養(yǎng),每天生活在一起,還用了解嗎?不然,孩子身上、尤其是心靈上每天悄悄發(fā)生的變化,如果不精心對待的話,家長并不能了解。
這是父母與孩子的天然差距所決定的。
父母與孩子的差距首先是由心理發(fā)展水平引起的。由于兒童的感覺、知覺、思維等尚未發(fā)展成熟,他們對外界的感覺與成人是不同的。比如同樣是看電視劇"魯西西的故事",當魯西西趴在床上哭時,成人"看到"魯西西受了委屈,很難過,但一個4歲孩子"看到"的卻是"魯西西不是好孩子,她穿鞋上床"。有關兒童心理學書籍里,有充分的理論根據說明,成人與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水平有多大的差距。其次,兩代人的知識差距、生活經驗的差距以及對新技術的適應能力的差距等都有可能造成代際隔閡。
作為家長,您也許會無奈地發(fā)現,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性下降了,孩子人不大心不小,樣子還挺張狂。這是今天許多父母都碰到的難題。退回幾十年前,父母對孩子幾乎有絕對的權威性。他們喜歡說: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可是在世紀之交的今天,您敢說比孩子知道得多嗎?信息化社會動搖了長輩的權威地位。情況不僅僅如此,計算機時代是成人與孩子同步進入的,而孩子往往比大人掌握得更快,知道得更多,至少在這個領域父母開始失去自己的權威。至于說到孩子的張狂,假如您的孩子在10歲至20歲之間,完全是正?,F象。10歲至20歲是國際學術界認定的青春期。心理學家發(fā)現,孩子在1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崇拜期,2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輕視期,30歲之前又對父母變?yōu)槔斫馄冢?0歲之前則是對父母的深愛期,直到50歲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因此,10歲至20歲之間是代際沖突最為激烈的時期。從兒童期進入青春期的少年階段,最重要的心理現象是"自我意識"的強化。他們渴望獨立又屢屢失敗,常以苛刻甚至挑釁的目光審視父母和社會。但是,代際沖突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它是社會前進的基本形式之一。?當然,父母的權威主要來自人格的魅力,而不是知識。不過,如何對待新知識和新信息,尤其是如何對待走向新世紀的下一代,往往成為兩代人能否合諧相處的關鍵。當您不接納下一代時,兩代人關系極容易雪上加霜,而當您接納下一代時,兩代人都會生機勃勃富有活力。
? 總之,作為成熟的父母,應當是善于與孩子溝通的,即善于發(fā)現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當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難以理解的事情時,父母不是當即質問或訓斥,而是平心靜氣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為是否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為什么?經過這樣的思考,父母則容易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