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有多少葉脈(茶葉有多少葉脈組成)
茶葉有多少葉脈組成
茶葉是雙子葉植物。
雙子葉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直系,主根發(fā)達;不少是木本植物,莖干能不斷加粗;葉脈為網狀脈;花中萼片、花瓣的數目都是5片或4片,如果花瓣是結合的,則有5個或4個裂片。
單子葉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須根系,主根不發(fā)達;主要是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很少,莖干通常不能逐年增粗;葉脈為平行脈,花中的萼片、花瓣的數目通常是3片,或者是3片的倍數。
茶葉真葉葉脈呈什么狀
種子發(fā)芽時的最初兩片葉子就是子葉,除了這兩片其他長出的葉子都是真葉。
葉脈呈網狀是茶葉嗎
一看。新茶葉呈嫩綠色,老茶葉呈深綠色,葉緣呈鋸齒狀,有16至32對齒,葉端呈凹形,其嫩梗呈扁圓形,葉背有白絨毛,外形條索緊細,細嫩茶葉含筋梗,色澤黃綠,潔凈均勻,花干黃白色;假茶葉,無上述顯著特征,色彩枯滯,看水色,葉底色彩既無紅茶那樣紅亮,也無綠茶碧綠。
二燒。取茶葉數片,用火點著,真茶葉有濃郁芳香,用手指捏碎灰燼細聞,可聞到茶香;假茶葉有異味而無茶香。、佳一起用正品茶葉和待辨茶葉火灼對比。
三泡。取待辨茶葉和真茶葉各一小撮,別離用開水沖泡兩次,開湯細看。每次泡10分鐘,等葉子充沛泡開后,別離放在兩個白瓷清水盤中,仔細觀看葉形、葉脈、鋸齒等特征。真茶葉具有顯著網狀葉脈,主脈直接射頂端,側脈擴展至葉緣2/3的部位便向上方曲折,呈弧形與上方支脈相聯(lián)合。葉反面有白羽毛,葉邊際鋸齒顯著,基部鋸齒稀少。假茶葉的葉脈不顯著,通常側脈直射邊際,有的雙面都有白羽毛,葉邊鋸齒顯著,或鋸齒粗大。
茶葉有多少葉脈組成的
首先,茶樹葉是莖尖的葉原基發(fā)育而來的,是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也是茶農的生活對象。葉形有卵圓形、倒卵形、圓形、橢圓形、長橢圓形、披針形等。
其次,葉片的大小以葉面和表示,或以葉長乘葉寬表示。通常計算葉面積的簡便方法是:葉長乘葉寬乘(0.7)系數,用平方厘米表示。茶樹品種分為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三類,即以此為依據。面積在28—50平方厘米之間,或長10—14厘米乘寬4—5厘米,稱大葉種。面積在15—28平方厘米之間,或長7一10厘米乘寬3—4厘米,稱中葉種。面積在15平方厘米以下,或長七厘米以下乘寬三厘米以下,稱小葉種。
茶樹葉子葉面有光暗、粗糙、平滑之分,葉子表面通常有不同程度的隆起,葉質有厚薄、軟硬之分。葉尖形狀有長短、尖鈍之分,分銳尖、鈍尖、漸尖、圓尖等。葉子邊緣有鋸齒,一般有16—32對;鋸齒上有腺細胞,老葉脫落后留下褐色疤痕。
茶樹葉子葉脈網狀,側脈伸展至葉緣三分之二處,向上彎曲成弧形,并與上方側脈相連。葉片在莖上的著生狀態(tài)分上斜、水平、下垂3種。
從茶葉的形態(tài)特征去識別茶樹品種,可作為選育良種的株型指標,還可作為診斷茶樹營養(yǎng)的標志,。因此,了解、認識茶樹葉子的形態(tài)特征,是茶樹栽培的基礎,也是利用和改造茶樹的科學依據。
茶樹葉葉脈
這是南非葉,在我東南沿海地區(qū)被稱為“將軍葉”,是由于它生長能力強,四季皆宜種;俗稱:苦茶。南非葉生長于南非,從馬來西亞、新加坡移植到我國,所以中醫(yī)界無記載也沒有研究[1]過其真正的療效。南非葉作為抗癌草藥在東南亞及臺灣等地民間應用較多,而中國大陸則對此較為陌生。南非葉為菊科斑鳩菊屬植物扁桃斑鳩菊(Vernoniaamygdalina Del.)的葉。扁桃斑鳩菊別名桃葉斑鳩菊、杏葉斑鳩菊、神奇葉、尖尾鳳、肝連、苦樹、苦膽葉、苦葉、苦茶葉、南非樹等,原產于熱帶非洲,在尼日利亞等地被當做一種蔬菜。南非葉四季皆宜種;雨水充沛環(huán)境下,茂盛成長;其網狀葉脈,應屬雙子葉草本植物;但卻不見開花結果,因此是無性繁殖;地下根蔓延、或簡單的扦插法,在一兩個月內即長至米高,盆栽也行;屬草藥。
茶樹葉脈呈什么形狀
茶樹的葉子呈橢圓形,邊緣有鋸齒,茶樹的嫩葉可以制茶。
桂樹的葉片革質,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或通常上半部具細鋸齒,兩面無毛,一般不可食用。
茶樹為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山茶花花姿豐盈,端莊高雅,為我國傳統(tǒng)十大名花之一,也是世界名花之一。樹干平滑無毛。葉卵形或橢圓形,邊緣有細鋸齒,革質,表面亮綠色?;▎紊蓪ι谌~腋或枝頂,花瓣近于圓形,變種重瓣花瓣可達50-60片,花的顏色,紅、白、黃、紫均有。
茶樹為山茶屬、茶樹種喬木、小喬木或灌木,最大的特點是葉子可制茶,種子可榨油。茶樹樹干一般不會很高,但云南野生的古茶樹,植株非常高大,樹高可達10m以上,嫩枝無毛。
葉片形態(tài):葉革質,呈長圓形或橢圓形。花朵形態(tài):一般呈1-3朵腋生,顏色為白色,花瓣相對較小,花柄長4-6mm。果實形態(tài):果實較小,呈三角形狀,可以榨出茶葉籽油,與油茶籽油有所不同,出油率為8%-10%,大幅低于油茶籽。
桂花樹為常綠闊葉喬木,高可達15米,樹冠可覆蓋400平方米。樹皮粗糙,灰褐色或灰白色葉對生,橢圓形、卵形至披針形,全緣或上半部疏生細鋸齒。葉革質,對生,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幼葉邊緣有鋸齒?;ù厣?,3一5朵生于葉腋,多著生于當年春梢,二、三年生枝上亦有著生,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黃、橙紅等色,香氣極濃?;ù厣~腋生成聚傘狀,花小,黃白色,極芳香。
茶葉的葉片有葉脈,主脈由什么引申到葉尖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等級評定標準. 例如:
龍井:分13個等級,即特級1—3等和1—10級。實際上現(xiàn)在9、10兩級已不再生產。一般特、1、2、3級為高級龍井,4~6級為中級龍井,7級以下為低級龍井。級別越低,炒制時鍋溫越高,投葉量越多,炒制手勢也越重。
茶葉,指茶樹的葉子和芽。 別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制的飲料,后來引申為所有用植物花、葉、種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種藥材泡制的"涼茶"等,在中國文學中亦稱雷芽。有些國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葉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
茶葉源于中國,茶葉最早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但從春秋后期就被人們作為菜食,在西漢中期發(fā)展為藥用,西漢后期才發(fā)展為宮廷高級飲料,普及民間作為普通飲料那是西晉以后的事。發(fā)現(xiàn)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遺跡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遺址,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飲茶始于中國。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可以用開水直接泡飲,依據品種和制作方式以及產品外形分成六大類。依據季節(jié)采制可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種毛茶或精制茶葉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為花茶、緊壓茶、萃取茶、藥用保健茶、含茶飲料等。
茶葉中含有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堿、肌醇、葉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進人體健康。茶葉飲品-茶被譽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
茶葉葉脈結構圖
筍殼,包茶葉的葉子是筍殼。
人們采用當地盛產的野生大毛竹來制作筍殼,其葉型瘦長,質感細膩,表面反復揉搓不開裂,且具有防潮、透氣、清香的優(yōu)點,成為茶葉整筒包裝的首選。用筍殼包裝茶葉,可謂就地取材,成本接近于零。
每年春夏間,竹林中筍皮老化,成片自然剝落,茶農便將其收集起來,整車整車地運回,清洗干凈,烘壓定型之后,便成為包裝普洱茶的筍殼。筍殼表面常留有竹毛,容易把人弄得又癢又疼,因此茶農在清洗筍殼時往往加上一道“刷竹毛”的工序,并且盡量挑選色澤均勻、形狀整齊的筍殼,以保證美觀!
茶葉的葉脈是什么樣的
:成熟的葉片長橢圓形,有葉尖,葉的邊緣有鋸齒,但是靠近葉柄基部兩側的葉緣是光滑的;葉的主脈明顯,有7—19對側脈,每一根側脈從主脈出發(fā)向葉緣延伸,當伸到2/3處時突然向上跟上面的一根側脈連接,葉片上形成脈網;茶樹的嫩芽披滿了白色的茸毛、嫩葉背面也有茸毛,一般是一芽一、二、三葉有茸毛,到第四葉背面就沒有茸毛了,所以有茸毛是嫩芽葉的標志。另外葉子柔軟、有隆起、色油潤都是茶樹品種優(yōu)良的標志。
茶葉有多少葉脈組成圖片
一葉一芽是指普洱鮮葉采摘時是一芽一葉、一芽二葉、一芽三葉、一芽四葉及同等嫩度的對夾葉,合理留葉。葉越少品級越高。
茶葉葉脈特征
鮮葉:形態(tài)
不同的茶樹,最大的區(qū)別在于葉片。而葉片特性的不一樣,品質也不一樣。
1、觀察樹梢
我們得會分清芽頭,嫩葉,成熟葉。
嫩葉跟成熟葉是怎么區(qū)分呢?觀察葉片是不是長在已經木質化的枝條上(呈現(xiàn)出紅褐或者褐色的),長在這種枝條上的鮮葉,就是成熟葉了。
2、觀察嫩葉顏色
鮮葉都綠色的嗎?
其實并不是,會有以下幾種顏色:
鮮葉不同的顏色,品質也有不一樣的表現(xiàn)。
除了觀察顏色外,我們還要觀察葉子的光澤程度。
3、觀察成熟葉形狀、厚薄與葉脈
不同品種的茶樹,最大的差異來鮮葉的不同。雖然茶樹鮮葉都是以橢圓形為主,但是亦有不一樣的高矮肥瘦,有一些鮮葉厚一點,有一些鮮葉薄一點,有一些鮮葉的主脈副脈顯現(xiàn)一點。這些都是區(qū)分品種的關鍵因素。
4、觀察葉尖
除了形狀是主要的特征外,葉尖也是個重要的特征。
不同的葉型與葉尖的鮮葉,品質也上也是有差異。
5、觀察葉種
不同的葉種,跟成熟葉的大小、內在品質,有著重要的聯(lián)系。
每一類葉種,都有其特質。
一般認為:葉子大的滋味比較濃強,葉子小的滋味比較鮮醇。
6、觀察葉緣
葉緣除了觀察起伏程度外,還要仔細觀察葉緣的鋸齒。
7、觀察絨毛
除了鮮葉的形狀外,像芽頭與嫩葉背面的毫毛疏密程度,也會影響品質。
觀察茶樹鮮葉,總結下來:
先觀察鮮葉的顏色與光澤,
再觀察成熟葉的形狀、厚薄,觀察葉脈顯露情況,量度尺寸,
接著觀察葉尖的形狀,葉緣的形狀,再觀察毫毛的疏密。
你們想知道這些特征,跟品質有什么樣的關系嗎?不同的鮮葉,其內含物質也不盡相同。
鮮葉:化學成分
迄今為止,茶葉中經過分離鑒定的化合物有700多種,可分為:水分、無機成分、有機成分三大部分。
茶葉中的有機物,除了糖類、脂類、蛋白質三大初級代謝產物外,還有多酚類、生物堿、茶氨酸等次級代謝產物。次級代謝產物雖然含量不高,但是對茶葉品質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含水量
在茶葉加工的過程中,控制水分含量是一項重要的技術指標。許多制茶技術措施是以含水量為依據。
殺青后葉片含水量在60%左右,加工完成后保存時要保證茶葉含水量在5~6%。
2、多酚類
簡稱茶多酚,是茶樹的主要次級代謝產物。
鮮葉中多酚類化合物的組成、含量和比例,以及在制茶過程中轉化的程度、形式不同,對茶葉品質風格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形成茶湯苦澀味的主要原因。
根據化學結構的不同,茶多酚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黃烷醇類(兒茶素類,占比70-80%)
黃酮醇類
酚酸類
花青素類
兒茶素中的四種單體(EC/EGC/ECG/EGCG)
3、咖啡堿
咖啡堿是茶葉的重要滋味物質,其含量高低與茶葉品質呈正相關。在紅茶茶湯中增加咖啡堿后,可提高滋味的鮮爽度。
咖啡堿可以與多酚類化合物絡合,特別是茶紅素和茶黃素,當茶湯冷卻后,這種絡合物便懸浮在茶湯上,使茶湯渾濁,俗稱“冷后渾”。這種現(xiàn)象在高級茶湯中尤為明顯,是紅茶品質良好的象征。
鮮葉:質量
鮮葉質量包括鮮葉嫩度、勻度和新鮮度三個方面,其中嫩度和勻度是鮮葉質量的主要指標,新鮮度主要是針對鮮葉采收、運輸和管理過程的質量指標。
1、嫩度
指芽葉伸育的成熟度,是衡量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是評定茶葉等級的主要指標。一般而言,嫩芽葉多、伸育健壯、葉質柔軟、葉色淺綠是鮮葉嫩度好的標志。
2、勻度
指同一批鮮葉質量的一致性。同一批鮮葉老嫩不一,則葉質柔軟程度不同,內含成分也不同,會給制茶帶來很大困難,如很容易造成殺青程度生熟不一、揉捻中嫩葉斷碎或老葉不成條等問題。
3、新鮮度
保持原有理化性質的程度。鮮葉采摘后放置時間越長,內含物便不斷分解和轉化,與剛采摘下的鮮葉差距便越來越大,導致加工形成的品質有所變化。
新鮮的葉子挺拔、不皺縮
鮮葉:管理
鮮葉經采摘后,原則上要求立即進行加工,以保證其新鮮度,但是有些時候會由于某些特殊情況不能立即投產,需要進行短時貯存或運輸。
在采摘、運輸過程中,如不加強鮮葉管理,就會造成鮮葉受損,降低鮮葉新鮮度,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
由于影響鮮葉質量的主要因素有鮮葉水分、溫度、氧氣和機械損傷等,所以在管理時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來保持鮮葉質量。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