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末釉配方(論茶葉末釉)
論茶葉末釉
斜看是七彩寶光還是亮眼的賊光,表面有無牛毛紋,牛毛紋不能平行一個方向,看圈足老化,看顯微結構。
茶葉末釉特點
鐵觀音,大紅袍,普洱茶,綠茶
什么是茶葉末釉
沒有用茶葉做的壺。有一種茶葉末釉執(zhí)壺,它釉面青中微泛綠黃,只是如茶葉之色,底色上閃出細小的黃褐色斑點,猶如茶葉細末,故而以茶葉末釉為名。
茶葉末釉釉色古樸而清麗,為后世雅人所推崇,清人寂園叟就在其瓷器專著《陶雅》中,盛贊其“嬌嬈而不俗。艷於花。美如玉。笵為瓶。最養(yǎng)目”。
仿茶葉末釉
金元茶葉末釉各時期都有各自的特色,以明清兩代的青花為例,永樂、宣德青花用的是進口的青料,色澤濃翠,自然暈散而有黑疵鐵斑。
成化青料主要采用江西樂平的“平等青”,成色典雅素靜。
嘉靖、萬歷青料幾乎都采用回青料,成色濃艷,藍中略泛紫色。
清代康熙青料基本上使用浙江料,成色鮮藍青翠,明艷凈麗,層次分明,甚至在一筆中分出深淺濃淡的筆韻,因此有“青花五彩”之譽。
而雍正的青花以仿永、宣濃翠暈散為主,由于采用國產(chǎn)青料,青花的暈散和黑斑只能用筆點染而成,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人工留下的痕跡。
茶葉末釉好嗎
青釉,中國瓷器著名傳統(tǒng)顏色釉。亦稱“青瓷釉”。古代南方青釉,是瓷器最早的顏色釉。
所謂“青釉”,顏色并不是純粹的青,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綠、翠青等,但多少總能泛出一點青綠色。
茶釉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經(jīng)高溫還原焰燒成。
茶釉始燒于唐代,當時的耀州窯曾大量燒制,唐宋時期,山西渾源窯和北方地區(qū)一些燒黑釉的窯場也有燒造。常見的產(chǎn)品有執(zhí)壺、缸、缽瓶、罐、盞之類。而清代景德鎮(zhèn)仿燒則十分成功,一躍成為名貴的色釉品種。
景德鎮(zhèn)清代燒成的茶葉末釉多數(shù)為琢器陳設瓷器。從傳世實物看,以雍正和乾隆時期產(chǎn)品為多見,雍正茶釉偏黃的居多,乾隆茶釉則偏綠的居多。
茶葉末釉色
衡昌燒坊珍藏版是衡昌燒坊1929的前身。
衡昌燒坊1929紀念款是為了紀念衡昌燒坊于1929年成立,特復刻衡昌燒坊成立初期的包裝,瓶標是以復古飛天風格;瓶身為茶葉末釉色,復古內(nèi)斂。
在衡昌茅臺的經(jīng)典口味之上,進行品質升級,甄選本地優(yōu)質高粱、小麥、赤水河河水等作為原料,秉承傳統(tǒng)“12987”工藝釀造。
選用8年基酒,15余載老酒調(diào)味,其酒體具有醬香優(yōu)雅、綿柔細膩、豐滿甘潤、陳香雅逸、茅香雅致的明顯風格。
茶葉末釉圖片
鞏縣窯:在今河南鞏縣,故名。
燒瓷于隋、唐,隋代燒青瓷,唐代以燒白瓷為主,此外還燒三彩陶器,黑瓷、絞胎與茶葉末釉也有一定比例。
其唐代產(chǎn)品特征是: (1) 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膩,質量較好,黑瓷胎白釉黑。
(2) 器形有碗、盤、壺、瓶、罐、枕等,以盤碗為最多。
白瓷碗的特點是侈口,有的口緣作四花瓣形,碗里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條直棱,地足有淺圈足、圓餅狀實足和玉璧形足數(shù)種造型。
盤類以直口、平底淺盤多見,裝飾與碗相同,口緣四花瓣形,缺口處凸起成四條直棱。
(3) 黑瓷態(tài)體較厚重,碗以平底大碗為多,里施白釉,外施黑釉。
盤的造型與白瓷盤相同,施釉亦是里白外黑,但口沿不施釉露胎,為鞏縣窯的獨特制法。
瓶類器物修坯精細,制作規(guī)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少見。
(4) 所制絞胎特征多模仿漆器紋理。
(5) 器物裝燒墊具有三岔支具和長方形或圓珠形托珠,碗盤器內(nèi)或足端一般留有3-4個墊具痕。
元代茶葉末釉
1、不上釉
元代瓷器底足最明顯的特征就是不上釉,處于裸露狀態(tài)。元代瓷器足底一般是平底或者是淺窩底,旋削成型,呈裸露狀態(tài),有的會上護胎汁,有的連護胎汁也不會上,仔細觀察和其它朝代的瓷器足底有明顯不同。
2、修削平整
元代的瓷盤雖然底足不上釉,但是修削十分干凈且也極為平整,就算有螺旋狀的切削痕跡或者是其它刀痕,大多也比較淺,不過瓶、罐之類的修削的較為潦草,甚至在制作過程中粘上瓷土也不會撣干凈。
3、附著雜物
元代的瓷器底足經(jīng)常粘附有雜物,而且粘的很牢固,難以擦洗干凈,這足以說明,元代的瓷器在底足的處理上都是非常馬虎潦草的,這些痕跡沉淀之后,就會顯露出各種各樣的痕跡。
![](/static/images/biaoqian1.png)